1992年,“元宇宙(Metaverse)”在科幻作家Neal Stephenson的《雪崩(Snow Crash)》中首次出现。那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平行数字空间,主人公通过眼镜、耳机以及传送点等外设就能置身其中。这听起来与如今描绘的元宇宙概念别无二致。此后的20年间,从《黑客帝国》到《头号玩家》,类元宇宙的概念在各类文艺作品中层出不穷。我们常看到主人公在虚拟与现实间取舍挣扎,然而这两者一定是对立的吗?
元宇宙是对物理空间的数字映射,是现实世界的平行空间,利用元宇宙及其背后的技术矩阵,现实世界可以与之共生共进。
知名咨询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6年,25%的人每天将至少在元宇宙中工作、购物、学习、社交或娱乐一小时。全球30%的企业机构将拥有用于元宇宙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从数字业务转向元宇宙业务,企业将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大和加强他们的业务模式。” 在营销市场逐渐饱和的当下,元宇宙赋予品牌更多的可能性。如今,传统的线下营销与交易方式,和线上以图文和视频的形式在2D页面上与用户交互的方式,难以拓展新营销渠道和用户体验。
元宇宙概念的兴起,给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思路,随着虚拟空间和3D沉浸式体验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未来将有大量的用户花大量的时间在元宇宙中体验和消费,品牌应当抓紧时间布局企业元宇宙。
放眼全球,许多知名品牌都已经将触手伸向元宇宙。从到消费品到拍卖行……虚拟空间让商业模式变得更为多样化。
可口可乐在今年2月宣布推出创意平台“乐创无界”(Coca-Cola Creations),通过限定产品的发布、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以及符合年轻一代的文化创意,赋予可口可乐这一经典品牌全新的表达方式。平台接连推出了“星河漫步”“律动方块”两款创新产品,通过虚实融合的方式联结消费者。面对如此概念新奇的产品,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口味,而是将目光聚焦到了更多的地方:特别的外观、吸引眼球的概念,使得一瓶小小的可乐也引发了测评热潮。从而为品牌带来了更高的曝光度。
无独有偶,喜力啤酒也在今年3月召开了一场虚拟发布会。一款像素啤酒“喜力星银(Heineken Silver)”横空出世。在品牌于Decentraland打造的虚拟啤酒厂中,NPC农民用二进制编码啤酒花、“A-Pixels”酵母菌酿造了这一款像素啤酒,真正“零添加”。
然而,像素啤酒并不能真正被品尝。喜力集团意在通过“反向营销”提醒大家,啤酒最终还是需要被品味的,就算是自家的产品也不例外,欢迎大家品味真正的啤酒。对此,喜力全球数字总监 Rob van Griensven 解释道,“啤酒更适合 Z 世代,我们的营销策略就是利用好元宇宙。我们通过研究,以及与喜力的工作人员、合作伙伴对话,发现这一代人将元宇宙视为可以获得有趣和更多社交体验的地方。在实物产品推出之前,他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方式体验喜力星银。”
这看似一场“自嘲式营销”,但借着元宇宙的东风,喜力虚拟啤酒在各大渠道一共获得近 20 亿次的网络点击,不可谓一场不成功的探索。
世界知名拍卖行苏富比也为自己在伦敦的新邦德街画廊打造了虚拟数字版画廊。并且在此举办了「数字原生」拍卖会,拍卖各种NFT藏品。虚拟拍卖行的建立突破了品牌的传统形象,一改往日沉闷的气息,为老牌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饮料品牌广州益力多也基于子虔科技Zetaverse平台,为其20周年庆典打造了“益力多欢乐城”这一充满童趣的梦幻虚拟空间。消费者不仅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交流互动,更能够联通线下获取礼品,打通线上线下的交互体验,加深品牌印象。
在品牌打造的虚拟空间之中,消费者通过精心打造的交互系统与品牌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而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大大地提升了品牌与消费者的关联。通过子虔科技Zetaverse平台,企业可以快速搭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元宇宙空间,通过配套的工具设置完成营销闭环。
从政策上看,以上海为例,7月发布的《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中就提出,到2025年,“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带动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超过1500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突破5500亿元。这将是未来企业应当快速布局元宇宙的指南针。
作为一个发展了近30年的概念,或许元宇宙的终极形态还在探索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它背后技术的悄然发展,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已经乘风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