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们要小心所谓的"全栈",也有可能是个陷阱

发布于:2023-03-12 ⋅ 阅读:(83) ⋅ 点赞:(0)
被小公司培养成了"全栈"工程师,不好找工作了.

由于自己的大专学历加专业不对口,所以这 2、3 年由于都是在创业小公司或者外包公司,被老板一个人当 2 个甚至 3 个人使,这也导致了我自己的技术栈宽广:前端、后端、移动端、爬虫等等,啥都会点皮毛,成了所谓的"全干工程师",但小公司没能扛过互联网的寒冬,相继倒闭了,现在想面试大点的公司,求一份稳定工作。

但是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第一、学历就死在了很多 HR 的第一关,学历不高专业还不对口。

第二、大点的公司都不需要所谓的"全干"工程师。

现在就是很难受,又不想自己下一份工作继续待在小公司做"全干工程师"。大点的公司又面不过,导致这几天除了睡觉都在看一些底层面试题。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到个自己满意的工作!

论坛里看到的这个帖子,访问量过万,回复近200条,还是能引见大家共情的。小公司中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节省成本,每个人都需要是多面手,生存现状压迫必然需要节省成本,投入到更能产出现金流的地方去。

我为什么说小心陷阱,是因为确实有人以此为目标,实际中也确实去这么做了。陷阱在哪?就如上文中这个小伙伴的困惑一样。

  • 涉及技术领域广,要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学过后没有应用场景的话,很快会遗忘
  • 学的多,导致精力分散,每一个都无法深入进步,很多时候只能应对一般的开发要求
  • 容易给人一个样样都不精的印象,想像一下你作为面试官,当你拿到一份上面写着什么都会的简历时的感觉
  • 全栈更吃香,有时候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并不具有普适性
  • 对全栈有误解,特别是做前端的小伙伴,从前到后完全一人之力拿下,时间久了会膨胀

我比较推崇“T型发展”路线,在一个领域深入,在多个领域有涉足,如果能深入自然最好不过,但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业余水准与专业选手还是有差距的,在普通应用中体现不出多少差距,一旦业务量增长,技术支撑就会出现准差异。

虽说技多不压身,但要投入很多时间、下大力气去学习,技术迭代如此快,很难时时保持同步。全栈有全栈的市场,特别是自己创业或呆着小公司小团队里,优势就显现出来的,一个兼任多岗,在不考虑时间投入的情况下,一人足够。但当产品发展壮大时,必然还是走专业化路线,不可能将一个人变成一个团队来用。将众多工作集一身的做法,风险也很大(有个词叫"巴士因子"),他们更愿意专人专岗,即能保证团队的持续产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内深耕,遇到问题也能高效解决。

巴士因子是软件开发中关于软件项目成员之间信息集中及共享度的一个衡量指标。一个项目至少失去若干关键成员的参与(“被巴士撞了”,指代职业和生活方式变动、婚育、意外伤亡等任意导致缺席的缘由)即导致项目陷入混乱、瘫痪而无法存续时,这些成员的数量即为巴士因子。——来源于百度百科

全栈也有全栈的好处,沟通成本极低,能从全局思考、设计产品,而不是做参与其中一个模块,万事不求人自己就能搞定。

全才的情况也确实有,没有人会阻拦你成长为大牛,但先考量下自身是否具备这个素质,如果精力、体力、好奇心跟的上的话,那就去干。当有一天自己创业做产品时,万事不求人,前端、后台、运维自己统统搞定。

本文含有隐藏内容,请 开通VIP 后查看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