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张晓龙向微信产品副总裁黄铁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做微信和企业微信,我们需要做‘人’或‘机器’。”
这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问题。当时,微信刚刚成立两年,其竞争对手阿里·奈林(Ali nailing)宣布,注册用户超过1亿。头条新闻百灵鸟(Lark)正准备打开内部测试,企业级im(即时消息)战场也已准备就绪。巨人们选择的每一步都是关键的一步。
我当时回答说我们是“人”黄铁明对我回忆说。
围绕微信到B的讨论很快就演变成了一个更具体的概念。2019年1月微信之夜,张晓龙在微信上说:“微信后续的新变化是基于一个新的理念——每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为人民服务,这是一项经过认证的服务。”
现在,这个概念终于形成了。12月23日,黄铁明在广州发布了企业微信3.0版,推出了一系列新功能,包括:直接添加微信好友、开放客户朋友圈、拓展外部百人群等。
“人就是服务”成了黄铁明多次提到的关键词。其中,“人”可能是天虹百货的购物指南,迪信的手机销售商,平安保险经理。他们在商业运作中起着联系消费者、增加朋友、拉客群、在朋友圈做广告等日常必备技能的作用。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你去商场或4S店时,助理小明热情地添加你的微信。你交了朋友后,小明就把你拉进了店里的消费群。你会发现小明的名字后缀是黄色的“@enterprise name”,他的个人页面上还有“实名、职务、电话号码、店铺地址”等选项。时不时的,你会在朋友圈看到小明在最近的促销活动中,偶尔也会有私人聊天券。
天虹百货等多家企业开始使用企业微信的“客户朋友圈”功能。企业员工在企业微信上发布的朋友圈内容可以同步到微信朋友圈。
要完成这样一套流程,我们需要通过小明(b端)的商务微信和消费者(C端)的微信,这两个微信的两端都在通讯录、朋友圈、群聊等模块中,企业微信团队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困难不在于“通过”本身,而在于用户体验。
黄铁明告诉我,为了验证这一模式的建立,从2018年10月起,企业微信开始邀请天虹、华生等企业率先进行“单聊互通”的内部测试,并让导购店尝试将客户的微信加入到企业微信中作为朋友,提供进一步的服务。
此次验证的目的也非常简单:导购能否通过微信成为企业的窗口?他们能否在不干扰用户、不污染微信生态的前提下,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
在验证中,很多功能都有一个更合适的展示,比如导购行为对用户正常微信的干扰。目前微信每天只能通过企业发送一次朋友圈,用户第一次刷卡后就会消失。
一些数据支持这一尝试的成功。据天虹百货统计,在通过微信与消费者建立在线联系后,导购员将商品销售的行为延伸到店外。目前,已服务客户300多万户,成交后新增收入10亿元,占总收入的16%。
从“提高效率”到“获取收益”
增益,提高效率,说到这样一个略显尴尬的词,广东人黄铁明重复了好几遍。
与张小龙的“微信教父”身份相比,黄铁明并不为公众所知。事实上,在张晓龙进入腾讯之前,黄铁明是Foxmail团队在Foxmail创建史上的核心成员之一。
自2005年Foxmail被腾讯收购以来,黄铁明跟随张晓龙进入腾讯,共同完成了QQ邮箱等腾讯重点产品的创作。随着腾讯越来越重视微信在工作场景中的应用,2015年,黄铁明受命在微信商业集团组建团队,开展微信企业版的研发工作。
从最早的BQQ(企业QQ),到RTX(腾讯),再到企业号和企业微信,黄铁明几乎体验了腾讯所有的内部企业级IM产品。谈到思考这类产品的需求,黄铁明说:“要做到B产品,我们注重为企业谋利的逻辑。”
让我们更直截了当一点。微信现在做的是帮助企业管理客户,提高收入。
这是微信迄今为止最大的变化。过去更注重提高企业内部效率,比如提供更完整的内部OA,如出勤、公告、报销等;现在企业微信将切入点扩展到企业之外,并着手帮助企业所有者解决如何获取客户、经营和再购买等收益问题。
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是几乎所有企业服务提供商的最高目标。
在企业中,它一直是成本中心。无论是传统的sap、Oracle,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云和SaaS,费用项目也不例外。没有人能知道人力资源或CRM软件的更换会对企业的业务产生多大的影响。
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失衡甚至影响到我国企业服务轨道的发展进程。对于“企业服务效率工具”这一命题,任何一个到B领域的投资者大多是警觉的,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当企业的生存成为一个问题时,你对我的出勤报告进行创新有多大意义?
“导购员原来的工作时间是商场的开关门时间。现在,通过企业微信向客户添加导购后,销售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天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向我演示了天虹导购的几个固定动作:添加朋友,给客户发优惠券,用户在小程序中购物新订单完成。
天虹购物指南允许消费者通过微信和小程序下单。起草:
一位参加会议的零售品牌商户也为我算了一笔账。他的公司有300个销售额。为了在销售离开公司时不带走客户资源,他为每个销售人员分别提供了一部iPhone和一个新的微信号。按一部手机平均单价5000元计算,成本近200万元。
品牌业务使用企业微信后,销售账号和客户线索归企业所有,节省支出200万元;另一方面,还保留每次销售的聊天工作记录、线索保留、互动频率等数据。
任何企业都不会拒绝盈利,包括增加业务和降低成本。黄铁明和他的团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企业微信3.0的发布中,他们还提供了更硬的企业业绩数据:与企业微信合作后,贝因美销售人员签约量增长5倍;资生堂回购率增长至1.75倍;人保整体交易认可度增长80%
“人即服务”PK“私有域流量”
在企业微信3.0正式发布前,企业微信与微信朋友圈的消息已经在业界广泛传播,但讨论的焦点不是企业微信本身的迭代,而是“私有域流量”。
私人交通已成为2019年最热门的词汇之一。随着互联网流量奖金的高峰和各种平台获取客户的成本居高不下,一些人开始通过自动注册账号、批量添加好友、机器人群控工具等方式在微信上吸引客户。
这种对微信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是不允许的。今年6月,微信连续两次发布公告,称将在高压下继续打击微信插件。在这种背景下,微信功能向群聊和朋友圈开放,在某种程度上被理解为官方接管和官方控制微信的“私人域名流量”。
在黄铁明看来,微信提出的“人即服务”与外界期待的“私有域名流量”有本质区别。
“顾客不是交通工具。我们不能把顾客看作是可以修剪或种植的流水。顾客还活着。企业微信与微信的沟通,其实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多温暖的服务。”黄铁明对我说。
微信不同于私人领域的流量加、拉、洗的粗糙方式,微信不提供基于微信生态的流量入口,员工只能依靠与客户的离线联系,一点点积累客户资源。此外,在增加顾客之后,导购还需要给顾客贴上“20-30岁、白领、运动装”等标签,以更有针对性地推荐产品。
企业微信团队展示“客户标签”功能。
给出了一些有趣的用户行为。通过微信与客户互动,启动了软件安装、零部件组装等多项售后服务。他们还发现,当消费者买回手机时,微信中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你能再给我发一条数据线吗?”
张小龙的初衷是通过企业微信为消费者实现精细化运营,最终获得商业收益。他们不想把微信变成一个机械化的CRM工具。企业主对“人”的关注,源于粗放经营红利消失后,经营难度加大,精细化经营成为必由之路。
在加强了群聊和朋友圈功能后,微信承担了“轻流量、重运营”的客户管理功能。这与腾讯进入工业互联网时提出的C2B方法是一致的。它正在将微信连接11亿用户的C端优势转化为b端连接消费者的企业级工具。
作为腾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企业微信已覆盖50多个行业,服务250多万个实体企业,6000多万活跃用户使用了企业微信服务,80%以上的中国500强企业选择了企业微信。
然而,微信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收益,仍然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产品、业务实力和管理水平。
没有企业软件是万能的。就像微信对“水电煤”和基础资源的定位一样,企业能否建成一座巨大的建筑,取决于自身的商业实力。上述零售品牌告诉我,微信已经开通了客户渠道和在线数据。如何与高转化率的客户沟通?数据分析如何指导决策?这些问题需要企业自己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