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51CTO(Chinese ToolBox Online)是一个综合性的在线技术交流平台,汇集了CTO、技术经理、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业务开发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分享技术资源、解决方案及最佳实践经验。其官方网站为www.51cto.com,每年举办的“技术沙龙”几乎覆盖所有技术领域,同时还有大量的技术文章、专栏和教程。
51CTO网址:https://tech.51cto.com/
2.背景介绍
由于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一系列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运用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和改善管理效果。国内外的大型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了种种瓶颈,而对于个人来说,如何通过技术的力量突破这些困境无疑是一件重要而又艰难的事情。作为一名技术从业者,如何在工作之余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新知识、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技巧则成为一项持续追求的事情。然而传统的技术博客或公众号往往只是涉及计算机技术的新闻、产品评测、开发者心得等,缺乏对IT行业知识的探索和分享。相反,51CTO则注重于知识的传播、普及,分享大咖们的生动见解、创新思路以及技术干货。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51CTO的影响力也日渐扩大。
51CTO网上技术论坛是中国最大的技术交流社区,自创建以来,已经吸引了超过5万名网友关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IT技术交流平台。除了提供IT相关的新闻、产品、技术等各种资讯外,51CTO还推出了一系列免费的线下活动,包括技术沙龙、分享会、培训课程等。在线下活动中,有很多CTO、技术经理、产品经理等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帮助人们快速掌握新技术、提升技能,并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和心得体会。
3.核心概念术语说明
3.1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是一类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它使计算机能够自动获取数据并利用所学习到的经验进行预测行为或决策,从而改进自身性能。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分为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强化学习四大类,以及分类、回归、聚类、降维等应用场景。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的目标是训练模型以实现某些目标函数,即所学习到的算法模型需要知道输入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给定输入及其相应的输出值,机器学习算法就可以对未知的数据进行预测,而非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的目标是识别数据的特征,从而对数据进行聚类、分类、降维等处理。对于复杂的数据集,常常采用一种半监督学习的方法,即由有标注的数据和未标注的数据共同组成一个训练集。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则是指机器学习算法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学习,它强调机器应该如何选择行为,以最大化预期的奖励。
3.2 概念网络
概念网络是一种包含节点和边的网络结构,通常用于描述对象间的关系。在图数据库中,概念网络可用于存储及查询复杂的关系数据。图数据库可以用来存储网络数据,并提供针对性的查询功能。概念网络可分为两种类型,实体-关系型和属性-关系型。实体-关系型概念网络以实体(Entity)为中心,实体间存在相关联的关系(Relation)。属性-关系型概念网络以属性为中心,属性间存在相关联的关系。例如,基于图数据库构建的电影推荐系统,可以将用户、电影、标签三个实体联系起来,用关系“喜欢”表示用户对电影的喜爱,用关系“有标签”表示电影具有多个标签。
3.3 数据分析语言SPARQL
SPARQL是一种基于RDF的查询语言,可以用来查询和更新RDF图谱中的数据。它支持各种形式的图数据,如XML、N-triples等。SPARQL的语法类似SQL,但与SQL有一些差别,比如对命名空间的支持。SPARQL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查询功能,包括SELECT、ASK、DESCRIBE、CONSTRUCT等语句。
3.4 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
分布式文件系统(Distributed File System, DFS)是Hadoop生态系统中的一款重要组件。HDFS支持海量数据存储,能够容纳PB级的数据。HDFS通过在存储集群中存储大量的文件,同时将它们划分成大小相同的块,并保障数据的冗余备份,实现数据高可用。HDFS可以运行在廉价的硬件上,并通过高度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如TCP/IP)保证数据安全、可靠性。
3.5 自然语言处理NLP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是指使用计算机来理解和生成人类的语言。NLP通过计算机理解文本、语音、图像等各种形式的语言,提取其中的意义、主题、含义等信息。常用的NLP任务有词性标注、句法分析、文本摘要、命名实体识别、语义角色标注等。传统的NLP方法主要基于规则和统计模型,但是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4.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4.1 K-均值聚类算法
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是一种基于特征向量的无监督学习方法,它将样本集按距离聚类成K个子集。该算法先随机选取K个初始质心,然后将每个样本分配到离它最近的质心所属的子集,再计算每个子集的平均值作为新的质心,重复以上两步,直至质心位置不再变化或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K-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样本集中的特征向量,将数据点划分为K个簇,每簇中样本的特征向量的均值和方差尽可能地接近,也就是说样本在簇中的分布越贴近真实情况越好。K值的选择对聚类结果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的K值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聚类结果。一般情况下,K值设置在样本数量的平方根或者二次方根范围内。
4.1.1 算法流程
- 初始化K个质心
- 将每个样本分配到离它最近的质心所属的子集
- 更新每个子集的均值作为新的质心
- 重复2、3步,直至每个样本都分配到某个子集
4.1.2 数学表示
假设数据点X={x_i}, i=1...n为数据集合,特征向量xi=(x_{i1}, x_{i2},..., x_{id}),d为样本维数。设C为K个中心点构成的簇,C={c_j}, j=1..K,且c_j=(c_{ji}, c_{ij},..., c_{jd})为第j个质心。则K-均值聚类算法的优化目标就是要找出C,使得样本到簇的距离之和最小。
K-均值聚类算法的优化问题可以用如下拉格朗日函数表示: L(C, X)=∑{i=1}^n[min(||X_i-c_j||^2)]+λ∑{j=1}^k||c_j||^2
其中,λ>0为正则化参数,目的是控制簇的个数。此处没有给出样本到簇距离的具体定义,因此假定距离度量矩阵是欧氏距离,并且不考虑簇之间的距离。此时优化目标就是使得这个拉格朗日函数极小。
为了使目标函数有解析解,可以将之变形: L(C, X)-ε=[max(L(C', X))-ε], C'={c'_j}
其中,ε>=0为阈值。将极值点附近的样本看作是局部最优解,就可以在这个约束下求全局最优解。
给定ε值,就可以计算得到解C', L(C', X)-ε的值。为了让簇间的距离最小,因此,当两个样本被分配到同一簇的时候,需要使它们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小。因此,对于每一个样本x_i, 可以找到其最近的质心c_j, 让x_i到c_j的距离足够小。因此,优化目标变为: min_{C}Σ_{i=1}^n[(||X_i-c_j||^2)+||c_j-c_k||^2]
4.1.3 算法实现
下面用Python实现K-均值聚类算法。首先导入必要的模块numpy和matplotlib。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然后定义函数来生成随机样本。这里假定样本是二维的。
def generate_data():
num = 100 # 生成样本数量
mu1 = [1, 1] # 设置第一个簇的均值
mu2 = [-1, -1] # 设置第二个簇的均值
cov = [[1, 0], [0, 1]] # 设置方差
X1 = np.random.multivariate_normal(mu1, cov, size=num//2) # 产生第一簇的数据
X2 = np.random.multivariate_normal(mu2, cov, size=num//2) # 产生第二簇的数据
return np.vstack((X1, X2)), np.hstack((-np.ones(num//2), np.ones(num//2))) # 返回数据及对应的标签
定义函数来进行K-均值聚类。这里的k表示簇的个数,max_iter表示最大迭代次数。返回值包括样本及其对应簇索引。
def k_means(X, k, max_iter):
m, n = X.shape
centroids = initial_centroids(X, k) # 随机初始化k个质心
labels = None
for _ in range(max_iter):
new_labels = assign_cluster(X, centroids) # 计算每个样本的最近质心索引
if (new_labels == labels).all() and len(set(new_labels))!= k:
break # 如果分配结果没有变化而且簇的数目没有变化,则结束循环
labels = new_labels
update_centroids(X, centroids, labels) # 根据样本到最近质心的距离重新计算质心
return X, labels
def initial_centroids(X, k):
"""随机初始化k个质心"""
rand_idx = np.random.choice(range(len(X)), size=k, replace=False)
return X[rand_idx]
def assign_cluster(X, centroids):
"""计算每个样本的最近质心索引"""
distances = np.linalg.norm(X[:, np.newaxis, :] - centroids, axis=-1)**2
return np.argmin(distances, axis=-1)
def update_centroids(X, centroids, labels):
"""根据样本到最近质心的距离重新计算质心"""
for j in range(len(centroids)):
mask = labels == j
if not any(mask):
continue
centroids[j] = X[mask].mean(axis=0)
最后,绘制原始数据的散点图,以及经过K-均值聚类之后的结果。
if __name__ == '__main__':
X, y = generate_data()
fig, ax = plt.subplots()
ax.scatter(X[y==-1][:, 0], X[y==-1][:, 1])
ax.scatter(X[y==1][:, 0], X[y==1][:, 1])
plt.show()
X_pred, y_pred = k_means(X, k=2, max_iter=100)
fig, ax = plt.subplots()
ax.scatter(X_pred[y_pred==-1][:, 0], X_pred[y_pred==-1][:, 1])
ax.scatter(X_pred[y_pred==1][:, 0], X_pred[y_pred==1][:, 1])
plt.show()
输出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