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学院》杂志独家专访了中电金信常务副总经理(主持经营工作)冯明刚,围绕“金融科技”“数字底座”“架构转型”“AI驱动”等议题,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架构、技术变革与系统创新的深入对话。
当下,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产业版图,也在深层次重塑着技术基础设施的结构。从工业时代的“电力主导”到智能时代的“算力驱动”,数字化已经不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逐渐演变为一场关于国家安全、产业主权和技术底座的系统性重构。
特别是在金融、能源、制造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中,这场变革不仅是一次技术更新,更是一场“压力测试”,它考验的是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的协同性,以及企业对未来架构趋势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在这片从“信息化”走向“数智化”、从“应用层”下沉到“基础层”的产业深水区里,一批掌握底层技术、具备平台级能力的企业正在浮出水面。在这一过程中,中电金信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作为中国电子旗下的重要成员企业,它不仅在金融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在构建行业新架构、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电金信正逐步成为越来越多大型机构信赖的“金融数智链主”,它不仅服务客户,更定义标准、搭建平台、连接上下游,成为行业架构转型中的关键一环。这一转型背景下,中电金信的角色和使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它如何从传统的“IT服务商”转型为具有平台级能力的核心力量?它又是如何参与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进程?
01
金融底座的自主重构
在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中,IT架构曾长期依赖海外技术体系。过去二十年,这种集中式技术路径以其高性能和稳定性支撑了金融核心业务的运行,但也留下了重度依赖、成本高企和国产替代困难等隐患。
拐点出现在2016年。彼时,“自主可控”开始成为政策和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到2018年,“金融信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整个金融科技产业的基座逻辑由此发生深刻变化,即安全性、可控性和国产化逐渐取代“技术先进”成为系统架构优先考虑的要素。
“本质上,这是一场技术路线的切换。”冯明刚向《商学院》记者表示。随着新一代分布式架构逐步成熟,从“集中式大型机”向“分布式服务器集群”的迁移,正在成为金融业重构IT架构的核心趋势。
要理解这一趋势,首先得回到“集中式大型机”时代的运作逻辑。几十年来,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大多依赖一台或几台超高性能主机,来完成账务处理、交易清算、账户管理等关键操作。这种架构的优点是集中统一、安全可靠,但其设备昂贵、运维复杂、技术封闭,且高度依赖海外厂商等代价同样显而易见。
然而,在数字化转型加速、业务需求激增的当下,这种“单点承担全部”的模式更为笨重。相比之下,分布式架构更像是“组团作战”——它把原本集中处理的任务分配给多台普通服务器,不仅抗风险能力更强,扩容也更加灵活,业务量一大就可以随时加入新服务器。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的“信息化创新”政策也在不断推动国产软硬件生态的发展,而分布式架构正是这一国产生态的天然容器。它更容易适配国产设备和系统,真正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跃迁。
技术之外,业务的演进也在倒逼系统架构的转型。移动支付、智能客服、实时风控、线上贷款……这些新型金融业务需要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大规模并发处理,且具备更高的弹性和灵活性。传统大型机虽然稳定,但更新迭代慢,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业务节奏和数字体验需求。
此外,成本压力同样是银行“弃重转轻”的现实考量。一台大型机往往需要千万级投入,运维和升级还需依赖高成本的专业服务。而分布式服务器则可以采用通用硬件和开源软件,大幅降低IT总体持有成本,同时也具备更好的扩展性和技术演进空间。
从趋势到落地,银行业的动作正在加快。2025年3月,农业银行正式完成银行业规模最大、涉及客户最多的大型主机切换及下线工作,宣布其核心架构转向国产分布式体系。而在这场关键迁移背后,是金融行业侧、产业侧的共同努力,更是分布式技术栈支撑核心系统时代的重要注脚。
而中电金信也是这一系列重大转型的核心参与者,作为中国银行业IT市场份额连续7年第一的科技企业,自2013年以来,其参与了多家头部银行分布式架构实践、及核心应用系统主机下移建设等行业重大工程,持续探索和推动分布式技术体系创新应用。
在多元生态建设上,冯明刚向《商学院》记者表示,大型科技企业往往凭借自研芯片、服务器、网卡与存储设备,在产业链中占据优势,但金融机构更青睐多家厂商的第二、第三选择以分散风险。基于此,中电金信以应用牵引、场景驱动,构建开放生态、积极探索联合创新模式:不仅拥有中国电子自主计算全产业链单品支撑,还与超过100家产业生态伙伴形成协同;同时,在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支持下,广泛参与国家级与省部级重大科技工程、全栈技术体系研究和标准制定,持续推动金融行业的国产化体系建设的创新与繁荣。
冯明刚指出,公司的目标是将金融机构从底层架构的繁琐中解放出来,让其全力专注于应用创新与业务转型。
02
“源启”引领金融与产业数智化转型
在行业迈向分布式的浪潮中,单靠技术迁移不足以解决效率和成本难题,关键在于如何将孤立的项目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演进的标准化平台。冯明刚坦言:“一套人马打造一套系统,意味着行业面临巨大的重复投入、且难以推广复制。”为此,中电金信提出了打造行业级“数字底座”理念,旨在从产业侧出发,打破行业各自为战的局面,为金融体系提供统一的数智化建设路径。“源启”平台实现了这一理念。
自2022年推出“源启”以来,中电金信持续迭代版本,从1.0到2.0、再至3.0,不断优化交付效率、兼容性与系统稳定性,为客户提供即插即用、符合金融级安全与高性能要求的国产化解决方案。
作为中电金信创新研发的金融级数字底座“源启”,不仅是简单的软硬件一体化平台,还是一套预适配、深度调优并验证的成熟方案,能够帮助各家机构快速部署符合信创规范的技术基础设施,确保安全可控,缩短部署周期。
“源启”的真正价值在于为客户提供“自定义”的可能。无论是国有银行、区域性金融平台,还是新兴数科机构,均可根据需求灵活拼装底座架构,避免从零开发的重复投入,也消除了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
也因此,“源启”快速成为金融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柱,凭借新一代技术架构,满足安全性和极致性能的双重要求。通过深度定制与柔性重构,源启已在300多项系统工程中成功应用,实现了从物理机到云计算、虚拟化和容器技术的持续迭代,并从核心系统逐步扩展至产业金融、移动金融、运营管理等更多综合应用场景。
“源启”在金融行业的成功应用成果显著,成功支撑国内多家头部银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并深度参与保险、证券领域的架构转型。在中电金信与杭州银行的合作中,“源启助力行业内首个“全栈信创基座云原生分布式核心系统”投产上线,有效提升了业务处理效率,交易耗时较原有系统缩短54%。这一成果在中国电子学会的科技成果鉴定中获得“国内领先”殊荣。
中电金信与华润银行联合打造的“央企金融基础设施信创平台”,成功整合16家厂商35项信创软硬件产品,支撑17个金融交易类系统架构转型,不仅为金融机构自主可控与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构建更为稳健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提供了坚实支撑。与此同时,“源启”的应用也延伸至能源、制造等关键行业,助力中国能建湖南火电打造“统一技术底座”, 系统应用开发效率提升20%以上;助力中国石化海南炼化打造“智慧安全管控平台”,支持日均5.5万人次安全管控。
这些实践成果不仅为相关企业带来了技术创新,也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冯明刚向《商学院》记者强调:“一方面我们拥有不同项目落地实施的横向经验,另一方面中电金信还构建了行业级的联合攻关基地,模拟多地多活场景进行国产软硬件适配调优。”正是凭借跨行业、多机构的反复打磨,源启在交付效率、兼容性和系统稳定性上展现出明显优势,为更多行业的数智化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比换构建“底座”更难的,
是应用“重构”
技术重构不是终点,应用重构才是最难的部分。冯明刚向《商学院》记者表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换底座”,更在于“重建数据体系、重塑业务流程、重构业务逻辑”。这意味着,原有的IT系统架构不能简单“表层替换”,而是要像“城市更新”一样,进行一次深层次的结构重塑。
“这不是换芯片那么简单,而是像老城区拆迁一样,推倒重来。”冯明刚用“上海三件套”来类比底座、平台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底座像地基,平台是结构系统,而应用就是在其上生长的城市生活。只有三者协调统一,数字化大厦才能真正“住得稳、长得快”。
在新的分布式架构下,信贷、风控、营销、客户管理等核心系统都不能照搬原有逻辑,而必须围绕统一的数据模型、流程标准和服务架构进行重构。也就是说,整个银行的“运行中枢”需要重新编排,才能真正发挥新架构的价值。
为此,中电金信构建了一整套“源启·数字构建平台”工具链,从前端需求采集,到业务建模、系统设计、自动化测试、上线部署,再到后续运维管理,形成“业务建模 + 代码生成 + 智能迭代”的闭环式数字化能力。这不仅大幅提升了系统上线效率,也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大规模重构中的试错成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模式正在走出金融业,逐步被复制到能源、制造、交通等行业,形成从“平台产品”向“行业能力”的输出闭环。在多行业融合的大趋势下,源启·数字构建平台正在成为关键行业数智转型的“通用语言”和“技术骨架”。
以数字底座为支撑、以应用重构赋能的基础上,中电金信还构建了一站式的咨询服务,为行业提供前瞻性的战略、业务与科技数据融合“顶层设计”,形成“底座+应用+咨询”完整的产品服务体系。2025年,这套体系迎来面向AI的全新升级。
04
AI能力嵌入:
从工具跃升为系统性生产力
继底座重构、业务重写和行业复制之后,AI能力的嵌入,成为推动数智平台迈向“主动演化”的关键一跃。
当AI从“热点”走向“基建”,平台型企业的下一轮竞争,也从技术堆叠转向“AI原生化”。
2024年末,中电金信发布行业数字底座“源启3.0”,全面嵌入AI算力支持与智能工具链,标志着其已将AI视为数智平台的核心组成,而非附加模块。同期还发布了源启金融大模型、多模态智能鉴伪大模型等产品,加速金融业国产算力适配调优、规模化生产和管理AI能力,赋能行业数智化转型。
全面跃升为AI数字基础设施的“源启”,在为企业提供稳定、健全、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基础上,面向人工智能需求爆发时代,构建AI大规模开发实施能力以及系统化工具平台的解决方案。而以 “源启”为支撑,中电金信形成了“大模型+平台+应用+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模式,致力于打通AI应用价值的“最后一公里”。
在大模型领域,中电金信已适配主流国产大模型,并与各家银行联合推进“金融大模型”的场景化应用:如智能客服、智能投顾、风险控制、监管合规等,部分模型已落地试点。如某头部城商行通过部署源启金融大模型,实现金融服务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成功减少约40%的重复性工作,数据处理速度和准确率大幅提升。
“开源是AI落地的前提。”冯明刚表示,公司已完成对主流国产GPU的调优适配,解决了AI模型在国产算力环境下的稳定运行问题。
05
需协同治理与顶层设计
放眼全局,中国的分布式架构演进尚不足十年,虽然与世界一流技术体系仍存在差距,但方向已愈加清晰。正如采访所言:“信创的终点不是国产化,而是形成属于中国自己的计算架构体系。”
而要迈向这一目标,依赖的远不只是技术和市场,更需要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治理与顶层设计。
冯明刚向《商学院》记者表示,中电金信目前正与行业监管、国家部委合作,积极参与数字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体系化建设,推动形成“全国适用”的国产软硬件生态底座。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底层逻辑由“连接”转向“牵引”,谁能拥有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统一的标准体系与可持续的场景支撑,谁就将握住下一代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杠杆。
而这既需要规模支撑和研发投入的实力,还需要深耕行业、肩负使命的定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得始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电金信所代表的,不仅是一家平台型技术企业的成长轨迹,更是一套可验证、可规模化的“中国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