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表——C语言

发布于:2025-08-08 ⋅ 阅读:(20) ⋅ 点赞:(0)

顺序表实现代码解析与学习笔记

一、顺序表基础概念

顺序表是线性表的一种顺序存储结构,它使用一段连续的内存空间(数组)存储数据元素,通过下标直接访问元素,具有随机访问的特性。其核心特点是:元素在内存中连续存放,逻辑顺序与物理顺序一致。

二、代码结构说明

本次实现包含 3 个文件,分工如下:

  • arraylist.h:定义顺序表结构体及相关操作函数的声明

  • arraylist.c:实现顺序表的核心操作函数

  • main.c:测试顺序表的各项功能

三、核心结构体解析

arraylist.h中定义了顺序表的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
    int capacity;    // 顺序表的容量(最大可存储元素数)
 ​
    int last;        // 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1表示空表)
 ​
    int \*data;       // 指向存储元素的数组(堆内存)
 ​
 } ArrayList;

  • capacity:记录当前顺序表的最大容量(数组长度)

  • last:通过下标管理实际元素数量(元素个数 = last + 1)

  • data:动态数组指针,实际存储元素的内存空间

四、核心函数实现解析

1. 初始化函数 init_list

 ArrayList \*init\_list(int cap) {
 ​
    if (cap <= 0) return NULL;  // 容量必须为正数
 ​
    ArrayList \*list = malloc(sizeof(ArrayList));
 ​
    if (list) {
 ​
        list->data = calloc(cap, sizeof(int));  // 分配数组内存并初始化为0
 ​
        if (list->data == NULL) {
 ​
            free(list);  // 数组内存分配失败时,释放结构体
 ​
            return NULL;
 ​
        }
 ​
        list->capacity = cap;
 ​
        list->last = -1;  // 初始化为空表
 ​
        return list;
 ​
    }
 ​
    return NULL;
 ​
 }

  • 功能:创建并初始化顺序表,分配结构体和数组内存

  • 关键:参数校验(容量 > 0)、内存分配失败的容错处理

2. 插入函数 insert(头插法)

 bool insert(ArrayList \*list, int data) {
 ​
    if (list == NULL) return false;
 ​
    // 满表时扩容(2倍扩容)
 ​
    if (is\_full(list) && !expand\_list(list)) return false;
 ​
    // 元素后移(从最后一个元素开始)
 ​
    for (int i = list->last; i >= 0; i--) {
 ​
        list->data\[i+1] = list->data\[i];
 ​
    }
 ​
    // 插入新元素到表头(下标0)
 ​
    list->data\[0] = data;
 ​
    list->last++;  // 更新最后元素下标
 ​
    return true;
 ​
 }

  • 特点:采用头插法(新元素插入到表头位置)

  • 扩容逻辑:当表满时调用expand_list扩容为原容量的 2 倍

  • 时间复杂度:O (n)(需要移动所有现有元素)

3. 扩容函数 expand_list(静态辅助函数)

 static bool expand\_list(ArrayList \*list) {
 ​
    if (list == NULL) return false;
 ​
    int new\_cap = list->capacity \* 2;  // 2倍扩容策略
 ​
    int \*new\_data = realloc(list->data, sizeof(int) \* new\_cap);
 ​
    if (new\_data == NULL) return false;
 ​
    list->data = new\_data;
 ​
    list->capacity = new\_cap;
 ​
    // 初始化新增内存(可选操作)
 ​
    for (int i = list->last + 1; i < new\_cap; i++) {
 ​
        list->data\[i] = 0;
 ​
    }
 ​
    return true;
 ​
 }

  • 关键:使用realloc重新分配内存,避免内存泄漏

  • 扩容策略:简单采用 2 倍扩容(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求优化,如 1.5 倍扩容减少内存浪费)

4. 删除函数 remove_data

 bool remove\_data(ArrayList \*list, int data) {
 ​
    if (!list || is\_empty(list)) return false;
 ​
    // 查找第一个匹配元素的位置
 ​
    int pos = -1;
 ​
    for (int i = 0; i <= list->last; i++) {
 ​
        if (list->data\[i] == data) {
 ​
            pos = i;
 ​
            break;
 ​
        }
 ​
    }
 ​
    if (pos == -1) return false;  // 未找到元素
 ​
    // 元素前移(覆盖被删除元素)
 ​
    for (int i = pos; i < list->last; i++) {
 ​
        list->data\[i] = list->data\[i+1];
 ​
    }
 ​
    list->last--;  // 更新最后元素下标
 ​
    return true;
 ​
 }

  • 功能:删除第一个匹配的元素

  • 步骤:查找位置 → 元素前移 → 更新下标

  • 时间复杂度:O (n)(最坏情况需要移动 n-1 个元素)

5. 销毁函数 destroy

 void destroy(ArrayList \*list) {
 ​
               if (list == NULL) return;
 ​
               if (list->data != NULL) {
 ​
                   free(list->data);  // 先释放数组内存
 ​
                   list->data = NULL;  // 避免悬挂指针
 ​
    }
 ​
    free(list);  // 再释放结构体内存
 ​
    list = NULL;
 ​
 }

  • 关键:先释放内部动态数组,再释放结构体,避免内存泄漏

  • 注意:置空指针(list->data = NULL)防止后续误操作

五、测试流程解析(main.c)

  1. 初始化顺序表:创建容量为 3 的顺序表

  2. 测试插入功能:插入 5 个数据(10、20、30、40、50)

  • 插入前 3 个数据时,容量为 3(未扩容)

  • 插入第 4 个数据时,表满触发扩容(容量变为 6)

  1. 遍历输出:打印当前顺序表的所有元素(头插法下,元素顺序为 50、40、30、20、10)

  2. 测试删除功能:依次删除 30、10、50、12(12 不存在)

  3. 销毁顺序表:释放所有分配的内存

六、学习笔记总结

  1. 顺序表优缺点

  • 优点:随机访问(通过下标直接访问,时间复杂度 O (1))

  • 缺点:插入 / 删除中间元素时需要移动大量元素(时间复杂度 O (n));容量固定(需手动扩容)

  1. 头插法特点

  • 新元素始终插入到表头,插入顺序与元素存储顺序相反(如插入 10→20→30,存储为 30、20、10)

  • 每次插入都需移动所有现有元素,适合元素数量少的场景

  1. 扩容策略思考

  • 2 倍扩容:减少扩容次数,但可能浪费内存

  • 1.5 倍扩容:平衡扩容次数和内存浪费,更适合实际应用

  • 扩容时使用realloc,可能触发内存拷贝(原有内存不足时)

  1. 内存管理要点

  • 动态内存分配后必须检查是否成功(NULL判断)

  • 释放内存时需先释放内部资源(如data数组),再释放外部结构体

  • 释放后指针置空,避免悬挂指针导致的野指针操作

通过以上代码实现,可以清晰理解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原理及内存管理细节,为学习更复杂的数据结构奠定基础。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