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图驱动——机器人大脑的正确驱动方式

发布于:2025-08-13 ⋅ 阅读:(14) ⋅ 点赞:(0)

我这段时间在深圳跑了不少智能硬件方案公司,发现了一个共同问题。

去一些公司,我讲主动AI讲机器人大脑,讲了半天,他们才理解。他们的思维还是停留在程序设计的阶段。所有的程序都是需要某种触发条件的。我讲时间驱动,他们说时间也是一种外部触发条件。

未来的机器人应该是意图驱动的。它们做什么,由它们自己的自主意图决定。我们现在的研究方向就是这个。但我们先做AI宠物。我们的AI宠物是弱机器人。

人和动物只要还没死并且不睡觉,都是时时刻刻在思考,不断自主产生意图。我说的时间驱动就是时时刻刻在思考,在运转,是内在的,不是外部驱动的。

大家把产品思维转过来,就能做出来与众不同的产品。这个产品可能就是能大卖的产品。

2025年我提出了意图驱动和意图链的概念,并且我正在把它变成产品。意图驱动就是我们的机器人和我们的AI宠物,它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是它的自主意图驱动下进行的,而不是在事先写好的程序或者任务驱动下进行。

意图驱动和程序驱动有什么区别?

意图是临场产生的,就是基于一定的场景临时产生的。场景不是外部的条件。条件是简单的,场景是复杂的。场景是具象的,条件是抽象的。

比如机器人要穿过一道关闭的门,它就会产生一个“打开门”的意图。打开门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动作。机器人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门都要能去打开它。“打开门”这个意图又会产生出来许多个子意图,比如抓住门把手、或者找到钥匙、或者输入密码。

又或者机器人要去拿一杯水,它就得去判断水杯的位置,以及水杯得用多大的力度去拿捏。这里也会产生一连串的意图,也不是标准任务。因为杯子可能是玻璃的,可能是纸的,也可能是塑料的。

这里就没有什么条件,只有场景。

如果是程序驱动就只能处理标准的东西。每种情况就要去编写一套程序。

意图驱动是主动AI,而且意图驱动由一连串的意图去完成的。

意图驱动和反馈机制是分不开的,每一个意图都需要得到已满足还是未满足的反馈。反馈是实时的。通过反馈机制,可以生成新的意图,也可以知道意图是否得到了满足。必须机器人在递送水杯的时候,水杯没拿好,掉在地上了。通过反馈机制,会重新生成一个意图去拿一杯新的水。如果没有反馈机制,机器人也不知道水已经倒掉了,还会继续执行送水杯的任务。

不管上面提到的开门或者是拿水杯的例子,都是由一系列的意图去驱动的。这就是意图链。

有人说这里的意图和任务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在于意图是自主产生的,而任务是从外部赋予的。意图是临时产生的,而任务是事先写好的。意图驱动,机器人能处理各种未知状况,而任务驱动的机器只能处理已知的规定好的状况。

王兴兴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说:机器人“硬件已经批量下线,脑子还停留在诺基亚时代。”就是大家对机器人大脑的认知还没有发生质变。不管现在的大语言模型还是传统的智能语音助手都是任务驱动的,它们的设计思想就决定了它们无法承担起机器人大脑的重任。只有我们的意图驱动的机器人大脑才能让机器人进入新时代。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