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E 系列(七)| 从技术架构到团队组织

发布于:2025-09-14 ⋅ 阅读:(23) ⋅ 点赞:(0)

SRE落地与组织架构实践

在落地 SRE 时,很多团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组织架构: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团队形态,才能支撑微服务和分布式架构下的高可用性和高效运维?


技术架构与组织架构的匹配

在讨论组织架构之前,有两个前提必须明确:

  1. 组织架构要与技术架构匹配
    技术架构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组织架构是服务技术架构落地的载体。单纯调整组织架构而不考虑技术现状,往往收效甚微。

  2. SRE 是分布式架构的产物
    SRE 理念最早在 Google 出现,解决的是超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运维复杂性问题。
    随着微服务和分布式架构流行,SRE、DevOps、容器技术、持续交付等一系列方法论应运而生,它们都是为降低架构复杂度、提升稳定性而存在的。

现实情况是:几乎所有成熟的 SRE 实践都是建立在微服务和分布式架构之上的,无论是 BAT、字节跳动、美团,还是中等规模的公司如蘑菇街,甚至传统行业如部分运营商和银行。

所以,如果你的技术架构还很简单,甚至没有微服务化需求,其实完全可以不引入 SRE 体系,否则技术和组织都可能“跑偏”。


技术架构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基础设施层(IaaS)
    包含 IDC、服务器、虚拟机、存储、网络等。
    传统运维的职责主要在这里,但如果上云,绝大部分基础能力可由云服务替代。

  • 技术中台
    包括数据库、缓存、消息队列、对象存储、大数据等“有状态”产品。
    这一层对稳定性和性能要求高,需要专业团队维护,如果使用公有云,可由 PE(Production Engineer)负责运维。

  • 业务中台
    提炼业务共性能力,如用户、商品、交易、支付、风控、优惠等。
    无状态服务为主,支撑业务前台应用。

  • 业务前台
    具体业务产品,例如蘑菇街的购物应用。
    PE 团队与业务开发一起对系统稳定性负责。

  • 接入层

    • 四层负载均衡:传统运维管理
    • 七层负载均衡:需理解业务规则,由 PE 或应用运维团队管理

运维职责分工

在这个架构下,运维能力沿着技术栈逐层展开:

层级 主要职责 典型角色
基础设施层 IDC、服务器、网络、存储等 传统运维 / 云平台
技术中台 中间件、数据库、缓存、消息等 中间件团队 / PE
业务中台 & 前台 业务应用、微服务 PE / 技术运营
技术保障体系 工具平台、稳定性平台 工具平台开发 / 稳定性平台开发

PE 是 SRE 实践的核心,职责包括自动化工具使用、服务治理、稳定性保障等。国内 PE 与 Google SRE 最大差异在于软件工程能力相对弱一些,需要依赖技术保障平台提供支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技术保障体系

技术保障体系基于技术中台能力生长,包括:

  1. 工具平台团队

    • 实现 CMDB、运维自动化、持续交付流水线、报表等
    • 侧重研发流程和系统集成,技术门槛中等
  2. 稳定性平台团队

    • 提供监控、限流降级、全链路跟踪、容量压测、AIOps 等能力
    • 技术要求高,需要深入底层代码、处理海量数据、实时计算

技术保障体系的价值在于支撑整个业务团队的稳定性,脱离技术中台则意义不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RE = 多角色团队

总结来看,一个典型的 SRE 团队不是单一岗位,而是由多个角色组成:

SRE = PE + 工具平台开发 + 稳定性平台开发

这些角色紧密结合技术中台和分布式架构,形成完整的稳定性保障链条。
在组织设计上,SRE 与承担技术中台或中间件建设的团队同属于一个体系。


总结

  • SRE 并不是简单岗位定义,而是一套团队实践和协作模式
  • 组织架构必须与技术架构匹配,分布式和微服务化是 SRE落地前提
  • PE、工具平台开发、稳定性平台开发是核心角色,各司其职,协同保障业务稳定性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