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BI系统的学习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持续更新…
BI系统的价值
- 数据的建立能够为企业带来决策的依据,BI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企业不同人群对数据查询、分析和探索的需求,从而为管理和业务提供数据依据和决策支撑。
- 驱动组织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经验驱动决策向数据驱动决策的转变,如何最大化利用数据价值成为关键。需要不断挖掘数据,提炼出有效信息,并且将有效信息转化为可参考、可执行的知识,最终通过数据支撑管理决策。
- 推动业务精细化运营:BI 作为数据驱动决策的第⼀步,其主要推动企业在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过渡中,从⽽提⾼运营效率、增加客户收⼊,更有效地提企业竞争力。
- 知识共享沉淀:通过BI将组织内成员的数据分析方法、经验落地成为报告等内容,通过知识共享沉淀来提高组织整体的数据素养。
BI为不同角色成员提供的核心价值
- 对管理人员:BI主要是为其提供管理依据,通过数据来辅助决策。让管理者通过数据反馈的结果,掌握组织的实时运转状况。
- 对于业务执行人员:提高业务效率,促进业务流程优化。
- 对于IT人员:打通数据孤岛,释放IT资源。各部门间都要IT进行数据开发,导致开发资源紧张。通过BI将各业务系统数据打通,节约开发资源,缩短建设周期。
组织内一套BI系统的构建并非易事,它往往要和组织架构、业务架构、IT架构、数据架构等顶层系统性设计相结合,才能建设符合组织发展趋势的系统。
产品功能层面的核心能力:
- 数据连接:连接业务系统数据,便于在BI平台统一管理和取数。
- 数据处理:对接入原始数据读取、转化、建模等操作,构建方便业务主题分析的数据集。
- 可视化分析:提供可视化面板、拖拽式操作制作图表、报告等,让用户进行自助式数据分析。
- 多维交互分析:提供上卷下钻、联动跳转等功能,让用户对数据进行多维剖析进而发现问题。
- 数据应用分发:将数据分析结果和思路制作成报告、数据门户、领导驾驶舱等,通过不同数据应用的分发共享,以达到协作、汇报等目的。
BI系统数据架构:
【数据连接模块】:需要支持连接多种数据源,如关系型数据库MySQL、Oracle,通过JDBC的方式直接连接数据库。
【数据准备模块】:通常数据分组分包、可视化ETL等功能,主要是将连接到BI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建模。将数据源内的原始工作表,按需取数放入数据包中,在可视化ETL中将工作表行列转化、合并、过滤等操作,加工成业务分析所需要的工作表。
【仪表板模块】:仪表板模块是业务人员使用频率较高的模块,通常具有可视化分析、多维交互分析、可视化编排等功能
【数据应用模块】:
将数据分析的可视化结果,以不同应用的方式分发,通常有驾驶舱、数据门户、移动BI、外部链接、预警通知等功能。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对整个系统内用户、权限以及资产的管理,能够实现对数据的行列级权限管控,保障数据稳定建设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性。
BI系统建设思路:
一.需求调研
分为四个阶段:
1. 明确战略需求
目的是明确产品在战略需求中的定位
2. 调研业务需求
业务需求不是某个用户的需求,而应是从业务部门、业务指标出发,服务于组织战略需求的内容。目的是了解各业务部门运营体系现状、使用人群及特点等问题,梳理出业务流程、数据流转流程来辅助设计。业务需求涉及内容较多,需要分梳理业务相关方、进行需求访谈、画业务流程等多个步骤实施。
3. 收集用户需求
收集用户需求能够更好地分析现状,解决用户痛点。可以针对不同角色、不同职能的用户,通过问卷或者访谈进行收集
4. 梳理产品需求
梳理产品需求就是对用户需求的解读,它指的是清晰的、可衡量的、经过筛选排序并且打算在产品设计中实施落地的用户需求。
二、功能规划
整体功能设计是依据业务人员数据分析思路以及数据流转过程,从下到上依次是“数据连接——数据处理——可视化分析——结果展示与共享”。功能规划的设计思路分为“立框架、拆模块、排先后”几个步骤
1. 立框架
先把整个系统的功能结构立起来,以确保功能覆盖到业务场景,其次是有助于梳理各模块之间的关联关系
2. 拆模块
BI系统的设计偏技术侧,整体功能比较复杂。将系统拆解成最小可执行单位,有利于研发排期和分工。通过拆解去探索功能的实现原理,便于在设计功能的时候有据可循
3. 排顺序,实现MVP
当我们对BI系统功能架构梳理,对各个模块拆解成可执行任务后,再将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列,最后进行产品原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