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浏览器和钉钉ONE是不是伪需求?

发布于:2025-09-03 ⋅ 阅读:(15) ⋅ 点赞:(0)

最近两则新闻格外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Claude推出了官方浏览器插件,二是钉钉发布了钉钉ONE。前者说明AI浏览器未必有必要,后者则描绘了一幅“刷刷手机就能完成工作”的未来办公图景。

这几天我经常在思考,AI浏览器是不是没有必要,钉钉ONE是不是没有可能做到,它们是不是都是伪需求?

AI浏览器:没必要的拉郎配?

AI浏览器的概念听起来很性感,但目前看来,它能实现的功能,Claude浏览器插件几乎都能实现。无论是针对网页内容的问答,还是可以操作网页的Agent,看起来Claude浏览器插件都能做。我们不能低估插件的能力。浏览器插件同样可以获取到用户在浏览器中的全部上下文,包括浏览历史、页面全文,甚至可以拦截网络请求,读取下载时的数据包(例如,通过这种方式remio就能完美实现在线PDF的保存)。当插件已经能够如此深入地融入浏览行为时,专门打造一个新浏览器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那AI浏览器能对浏览器的内核做什么重大改进吗,目前更是一点都看不到。就算将来能改,基于开源的Chromium内核要做出壁垒也是难上加难。私有技术本来就很难对抗开源技术,基于开源项目再做私有技术就更不靠谱。Google还控制了Chrome的账户体系和插件市场,目前谁也不敢跳开这个体系,这就让AI浏览器更难做出差异化。

就算将来能改内核又怎么样呢。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Cursor。Cursor的Tab flow体验曾经很受欢迎,官方非常强调它对IDE编辑器的深度改造,试图在交互层面做到极致。然而,后来Claude Code横空出世,尽管其IDE能力很弱甚至可以说简陋,却凭借强大的代码Agent能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什么?说明在IDE层面“雕花”,可能就是一个伪需求。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更酷炫的锤子,而是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务的能力。

所以AI浏览器是不是一个伪需求,我觉得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的感觉,AI浏览器将来可能有市场,但可能是作为某个AI产品的组成部分出现。比如如果有公司的通用Agent做的很好,考虑为Agent定制优化一个AI浏览器是合理的,但这个浏览器不是(或主要不是)给人用的。

钉钉ONE:皇帝批奏折式的办公幻觉

如果说AI浏览器可能是没必要,那钉钉ONE的问题是不切实际:工作被简化成一个个卡片,像刷小红书一样划掉,或者像皇帝批阅奏折一样点击“同意”。这极大地迎合了人们对“轻松工作”的向往。

但这个模式成立的前提是AI已经能完成95%以上的复杂工作,人只需要做最后的确认或反馈。对于少数高度重复、标准化的任务,这或许可行。但对于绝大多数复杂知识工作而言,这可能是天方夜谭。

工作不是一个线性的任务流。它是一个包含了信息搜集、分析、讨论、决策、执行、复盘的复杂网络。我们每天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待办事项”,而是一个个需要调动大量知识和经验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要撰写一份对客方案,你需要参考过往与该客户的所有沟通记录、类似客户的成功案例、公司最新的产品资料,甚至还有销售团队在内部频道里的讨论。这些盘根错节的上下文,是无法被简化成一张可以“一滑而过”的卡片的。

钉钉ONE这种“审批式”的交互过度简化了工作的复杂性。我觉得,钉钉ONE这种模式,除了让那些本就不深入一线工作的管理者获得一种“掌控一切”的快感外,对真正执行工作的知识工作者来说,很可能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幻觉。至于钉钉会搞出钉钉ONE可能也不奇怪,毕竟之前让管理者很爽,让打工人心惊肉跳的夺命连环DING也是钉钉发明的嘛。

结语:跳出“容器”的限制

无论是试图重塑浏览器的AI浏览器,还是希望将工作流卡片化的钉钉ONE,它们都代表了行业对AI应用形态的积极探索。但它们的共同问题,或许都在于将AI的能力框定在了某个特定的“容器”里:浏览器或信息流。

真正有用的创新,可能并不在于创造一个新容器,而在于让AI的能力像水一样渗透到我们已有的工作流之中,无缝、无感。未来,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当前办公软件+AI的升级版,已有的办公软件,大多数可能也已经足够好了。就算能做的好一点也不会有市场,比如我们为了贴合欧美用户的办公环境,用了Google Doc和Slack,不少同事都直呼不好用,比飞书差远了,可是飞书打磨的那么精细成功了吗,可能也属于“雕花”。很多东西是没有历史机会来改进的,火车轨道还在适配多少年前两个马屁股的宽度呢。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懂我们的伙伴。这个伙伴能理解我们工作的完整上下文,跨越应用的边界,在我们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提供助力。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