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 20220726
一、身份要素
数字身份的要素,也就是用户身份认证的要素,简称身份要素,按照与主人的时空距离分为三种:
- 离身要素:可以离身的东西,记忆的东西,例如账号、口令、密码。拥有的物品,例如交通卡、信用卡、员工卡、身份证、钥匙。
- 随身要素:随身的东西,例如手机电话、APP(微信,支付宝,飞书等)的在线身份及当前的位置。
- 原生要素:原生的随身要素,生物识别的特征,例如面容、指纹、声音、DNA。
二、为什么说账号密码是用户数字身份的离身要素
账号密码跟钥匙一样是主人的随身物品,为什么说是离身要素呢?
离身要素不是指主人愿不愿意让它离身,而是它能不能离身,离身时主人是否能感觉到,离身后能不能保持功能?
1.
- 钥匙在时空中离开主人,被他人拿到,能不能开门呢?这就看有钥匙的人是否知道门的地址(账号),如果能够找对门,就可以打开门;
- 另外钥匙还可以在主人不知情时被copy;
- 主人也可能丢失钥匙;
所以说,钥匙是“离身”的,可以有一个复制件,在时空中离开主人,在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工作。
2.
- 账号密码可以被主人主动告知他人替他工作,
- 也可能在不知情时被偷走;
- 使用时被他人偷看到;
- 登录时被黑客的木马偷走;
- 能够离开主人的时空范围,被他人利用账号密码冒名登录;
- 另外账号密码非常容易copy和传送;
所以说,账号密码是“离身”的,可以有一个复制件,在时空中离开主人,在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工作。
3.
- 钥匙上加一条绳拴在腰带上,挂在脖子上;
- 增加密码强度,定时更新密码;
这些常见的身份要素的管理手段,都是针对它们的“离身”的特性采取的补救措施。
三、为什么说电话、微信是用户数字身份的随身要素
1.
- 手机电话的每一次使用都是对主人身份的确认,电话无法复制,不可能同时在两个人手中;
- 传递的短信验证码SMS OTP,也是一次性使用,无偷窃价值。
所以说手机是“随身”要素,因为手机无法复制,离开主人无法正常工作。
2.
- 微信APP的个人账号,不容许同时在两台手机中在线(在另外一台手机登录时,自动退出原来登录的手机);
- 高频确认在线情况,平均每人每天启动微信16次(如果主人的微信账户在另外一台手机上登录,每天有16次机会会被主人知道);
- 长期在线,大多微信用户长期不退出微信(手机重启也不退出),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 有些用户已经不记密码了,需要重新登录时使用短信验证码SMS OTP;
可以看出微信的在线身份要素是“随身”的,因为它无法复制,离开主人就会被发现。
3.
- 自建的手机APP,也可以像微信一样设计为唯一性登录,差别只是用户的规模,和使用频率;
- 如果主人几天不检查一次APP,有人在另外一台手机上用主人的账号密码登录这个APP,主人也不会知道,
这就使“随身”打了折扣。
4.
支付宝,飞书,等社交APP都有与微信相似的设计,只是用户的规模没有微信大。
四、安全漏洞,绝大部分都与“账号密码”这个离身要素有关
利用随身性好的“数字身份”,不提供账号密码的入口,也就是没有了“账号密码”这个最大的漏洞,是Web2.0 的一个重要的价值;
这是一个提高安全水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