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维数组的创建和初始化
1.数组的创建
在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怎么创建一个变量。那现在我们有一组相同类型的变量都想存储起来,那这就要借助数组了。数组是一组相同类型元素的集合。
数组的创建方式:
type_t arr_name [const_n];
//type_t 是指数组的元素类型
//const_n 是一个常量表达式,用来指定数组的大小
数组创建的实例:
int arr[10] = { 0 };
char ch[10] = { 0 };
注意:数组创建,在C99标准之前, [] 中要给一个常量才可以,不能使用变量。在C99标准支持了变长数组的概念,数组的大小可以使用变量指定,但是数组不能初始化。vs2019和vs2022都不支持C99标准的变长数组,但是很多OJ刷题平台是支持的。
2.数组的初始化
数组的初始化是指,在创建数组的同时给数组的内容一些合理初始值。如下图所示:
int arr1[10] = {1,2,3};//不完全初始化,前三个元素分别为1 2 3,其余元素为0
int arr2[] = {1,2,3,4};//不指定元素个数,通过初始化内容来确定元素个数为4
int arr3[5] = {1,2,3,4,5};//完全初始化
char arr4[10] = "abc"; //元素个数为10 a b c 0 0 0 0 0 0 0
char arr5[] = {'a','b','c'};//元素个数为3
char arr6[] = "abcdef";//元素个数为7,还有一个元素为'\0'
数组在创建的时候如果想不指定数组的确定的大小就得初始化,数组的元素个数根据初始化的内容来确定。但是对于下面的代码要区分,内存中如何分配。见下图:
char arr1[] = "abc";
char arr2[3] = {'a','b','c'};
注意:arr1数组的元素个数是4,而arr2数组的元素个数是3。
3.一维数组的使用
对于数组的使用我们之前介绍了一个操作符: [] ,下标引用操作符。它其实就数组访问的操作符。
代码示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rr[10] = { 0 };//数组的不完全初始化
//计算数组的元素个数
int sz = sizeof(arr) / sizeof(arr[0]);
//对数组内容赋值,数组是使用下标来访问的,下标从0开始。所以:
int i = 0;//做下标
for (i = 0; i < 10; i++)
{
arr[i] = i;
}
//输出数组的内容
for (i = 0; i < 10; ++i)
{
printf("%d ", arr[i]);
}
return 0;
}
总结:
1. 数组是使用下标来访问的,下标是从0开始。
2. 数组的大小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int arr[10];
int sz = sizeof(arr) / sizeof(arr[0]);
4.一维数组在内存中的存储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数组在内存中的存储。见下方代码:
代码示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rr[10] = { 0 };
int i = 0;
int sz = sizeof(arr) / sizeof(arr[0]);
for (i = 0; i < sz; ++i)
{
printf("&arr[%d] = %p\n", i, &arr[i]);
}
return 0;
}
输出结果:
二维数组的创建和初始化
1.二维数组的创建
二维数组的创建跟一位数组的创建非常相似,见下图代码:
//数组创建
int arr[3][4];
char arr[3][5];
double arr[2][4];
2.二维数组的初始化
//数组初始化
int arr1[3][4] = { 1,2,3,4 };
int arr2[3][4] = { {1,2},{4,5} };
int arr3[][4] = { {2,3},{4,5} };//二维数组如果有初始化,行可以省略,列不能省略
3.二维数组的使用
二维数组也是通过下标引用操作符来访问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的。
代码示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rr[3][4] = { 1,2,3,4,2,3,4,5,3,4,5,6 };
int i = 0;
for (i = 0; i < 3; i++)
{
int j = 0;
for (j = 0; j < 4; j++)
{
printf("%d ", arr[i][j]);
}
printf("\n");
}
return 0;
}
4.二维数组在内存中的存储
像一维数组一样,这里我们尝试打印二维数组的每个元素的地址,来看一看二维数组在内存中的存储。
代码示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rr[3][4];
int i = 0;
for (i = 0; i < 3; i++)
{
int j = 0;
for (j = 0; j < 4; j++)
{
printf("&arr[%d][%d] = %p\n", i, j, &arr[i][j]);
}
}
return 0;
}
输出结果:
数组越界
数组的下标是有范围限制的。数组的下规定是从0开始的,如果数组有n个元素,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就是n-1。所以数组的下标如果小于0,或者大于n-1,就是数组越界访问了,超出了数组合法空间的访问。C语言本身是不做数组下标的越界检查,编译器也不一定报错,但是编译器不报错,并不意味着程序就是正确的,所以程序员写代码时,最好自己做越界的检查。
错误代码示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rr[3][4] = { 1,2,3,4,5,6,7,8,9,10,11,12 };
int i = 0;
int j = 0;
for (i = 0; i < 3; i++)
{
for (j = 0; j < 5; j++)
{
printf("%d ", arr[i][j]);
}
printf("\n");
}
return 0;
}
输出结果:
代码分析:
数组作为函数参数
往往我们在写代码的时候,会将数组作为参数传个函数,比如:我要实现一个冒泡排序函数将一个整形数组升序排序。
1.冒泡排序函数的错误设计
冒泡排序实现思路:
错误代码示例:
#include <stdio.h>
void bubble_sort(int arr[])
{
int sz = sizeof(arr) / sizeof(arr[0]);
int i = 0;
for (i = 0; i < sz - 1; i++)
{
int j = 0;
for (j = 0; j < sz - i - 1; j++)
{
if (arr[j] > arr[j + 1])
{
int t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mp;
}
}
}
}
int main()
{
int arr[] = { 10,9,8,7,6,5,4,3,2,1 };
bubble_sort(arr);
int i = 0;
for (i = 0; i < sizeof(arr) / sizeof(arr[0]); i++)
{
printf("%d ", arr[i]);
}
return 0;
}
输出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打印的结果还是原来的那个数组,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方的代码分析:
代码分析:
2.冒泡排序函数的正确设计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上面的代码错在哪里了,现在我们就来修改一下啦!
代码示例:
#include <stdio.h>
//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
void bubble_sort(int arr[],int sz)
{
//数组元素个数不能在函数内部求
int i = 0;
int j = 0;
//冒泡排序的趟数
for (i = 0; i < sz - 1; i++)
{
//一趟冒泡排序
for (j = 0; j < sz - 1 - i; j++)
{
//相邻元素比较
if (arr[j] > arr[j + 1])
{
//交换相邻元素
int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
}
}
int main()
{
int arr[10] = { 10,9,8,7,6,5,4,3,2,1 };
int sz = sizeof(arr) / sizeof(arr[0]);
//要对数组进行升序排序
bubble_sort(arr,sz);
//数组传参的时候,写的是数组名,数组名本质是数组首元素的地址
//那么数组的形参就应该是指针变量来接收
int i = 0;
for (i = 0; i < sz; i++)
{
printf("%d ", arr[i]);
}
return 0;
}
输出结果:
3.数组名是什么
在上面,我们说到数组名是数组首元素的地址。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因为还有两个意外。
1. sizeof(数组名),计算整个数组的大小,sizeof内部单独放一个数组名,数组名表示整个数
组。
2. &数组名,取出的是数组的地址。&数组名,数组名表示整个数组。3.除此之外,数组名均表示数组首元素的地址。
代码示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rr[10] = { 1,2,3,4,5,6,7,8,9,10 };
printf("%d\n", sizeof(arr));
printf("%p\n", arr);//首元素的地址
printf("%p\n", arr + 1);//首元素的地址+1
printf("%p\n", &arr[0]);//首元素的地址
printf("%p\n", &arr[0] + 1);//首元素的地址+1
printf("%p\n", &arr);//数组的地址
printf("%p\n", &arr + 1);//数组的地址+1
return 0;
}
输出结果:
代码分析:
4.指针和数组的关系
我们知道,在很多时候,数组名表示的是数组首元素的地址,而地址可以存放在指针变量。这似乎指针和数组也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指针和数组的关系了。
代码示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rr[10] = { 1,2,3,4,5,6,7,8,9,10 };
int* p = arr;//数组名表示数组首元素的地址
int i = 0;
for (i = 0; i < 10; i++)
{
printf("%d ", *(p + i));
}
return 0;
}
输出结果:
通过上面的输出结果,我们发现好像可以通过指针来找到数组中的元素。是不是呢?其实是的。
解释如下:
//因为p存放的是数组首元素的地址,p+i表示数组第i+1个元素的地址
//对其进行解引用操作就可以找到数组第i+1个元素了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指针p就是arr
//拓展:
//arr[i] <==> *(arr+i) <==> *(i+arr) <==> i[arr]
//<==> *(p+i) <==> p[i] <==> i[p]
//因为[]是一个操作符,arr和i都是它的操作数,可以调换位置
这些只是指针和数组比较基础的关系,如果想要更加地深入了解数组和指针,可以看博主之前的一篇文章:【C语言】指针内容全篇。
结语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