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概述
- 计算机诞生
- 诞生日期 1946年
- 计算机语言:二进制语言(通过二进制语言实现人机交互)
- 计算机功能性计算
- 应用层 (人机交互的接口 自然语言-->编码-->机器语言)
- 表示层 (进一步将编码---->二进制语言)
- 介质访问控制层(控制物理层(硬件),将二进制语言转化为电流发放给物理层)
- 物理层 (电流的输入输出 CPU计算)
- 提升计算机运算速率
- 升级硬件设备
- 增加计算机数量
- 对等网
- 网络扩大方案
- 增大距离
- 需要增大传输距离,需要克服的两点因素
- 信号失真 : 把一个信号输入一个系统,得到的输出信号波形与输入信号波形不同
- 信号衰弱 :
- 解决方案:中继器
缺点:需要外接电源,不能无限增加中继器
- 增加节点
- 网络拓扑结构
- 总线型:由一条多芯的线缆向四周延伸,链接各个节点
- 优点:信道利用率高 结构简单 成本
缺点:同一时刻只允许两台节点通信
- 环形: 由节点与节点链接的线路组成一个闭合的环
优点:结构简单 增加和删除设备便于操作
缺点:当某个节点或线缆出现问题 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 星型: 由中央节点和通过链路与中央节点相连的节点组成
优点:结构简单,连接方便,扩展性强。星型拓扑也是现在最常用的拓扑结构。
缺点:信道利用率不高,对中央节点要求高。
集线器(HUB) 充当中央节点功能 (通过识别Mac地址 实现文件传输)
- 纯物理层设备
- 缺点 安全 延时问题
- Mac地址 是有48位二进制组成的 减号分16进制
- 冲突问题:CSMA/CD机制----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发、随机延迟后重发)
冲突域:连接在同一导线上的所有工作站的集合 。
- 网状(全连接):就是星型拓扑的扩展
优点:从节点到节点有多条路径可选,网络稳定。在广域网中。
缺点:结构复杂 成本高
- 网络扩大需求
- 完全没有冲突 (电流转换为二进制)
- 无线距离传输 (电流转换为二进制)
- 单播传输(一对一发送数据)
- 网桥
- 将电流转化为二进制数据 并且将二进制数据存储在设备内存中 会重新生成新的电信号进行发送
- 交换机 ---网桥的升级版
- 二层设备 (介质访问控制层)
- 交换机识别Mac地址
- MAC地址表(MAC地址、端口号),MAC地址表的老化时间--->5min
- 洪泛:指的是将数据包复制进行转发,且转发的是除接收端口以外的所有端口。
广播域 一个数据包的洪泛范围
PC1 传输数据到PC2: pc1创建类似信封的数据包,内部存储所需传输的数据, 信封表面填写有: 发送者PC1Mac地址; 收件者PC3Mac地址, 交换机收到PC1的数据包后会记录端口A所连接的PC1的Mac地址到交换机的Mac表上, 并识别数据包所填写的收件者Mac地址, 若Mac表中未记录收件者Mac地址则会通过洪泛将数据包转发到处A以外所有端口, PC2收到数据包文件 会核实不是自己的Mac地址, 将数据包丢弃 。PC3收到数据包文件核实为是自己的Mac地址,会读取数据,同时,交换机会记录PC3的Mac地址以及所对应的端口号。
- 路由器 (三层设备)
- 隔离广播域
- 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都是一个独立的广播域
- 数据的转发
- 基于路由表实现数据传输
- 由于路由器的产生,通讯被分为了两种
- 依靠交换机进行数据转发 ---同广播域转发
- 依靠路由器进行数据转发----跨广播域转发
- IP地址(逻辑地址)
- IP地址分为两种
- IPv4 32位二进制 总量约42亿个 点分十进制(目前常用)
- IPv6 128位二进制 冒号分十六进制(未来的发展趋势)
- IP换算方式
例:二进制转十进制11000000.10101000.00000011.00001010
2^7+2^6. 2^7+2^5+2^3. 2^1+2^0 . 2^3+2^1 即 192.168.3.10
十进制转二进制: 减法 (从高位开始减 够减写1 减不了写0)
- IP地址分为两部分 分别是 网络位+主机位
- 网络位:表示该IP所在的网段(即同一个广播域)
- 主机位:表示主机编号
- 一般洪泛范围相同的使用同一个网络位不同主机位 不同洪泛范围的网络位也不相同
- 掩码
- 掩码是用来判断IP地址的网络位的
- 32位二进制组成 ,并且使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是连续的1+连续的0组成
- 掩码中的每一位比特位都与IP相对应,其中掩码的1所对应的IP地址中的比特位即为网络位
- 网关
- 路由器与广播域所连接的接口,而这个接口所配置的IP地址即为网关IP
- 判断是否为同一个广播域
- 若为同一个广播域,则将数据发送给交换机,由交换机进行洪泛或单波形式转发
- 若为不同广播域,则将数据发送给路由器,及网关IP所在设备,再由路由器进行转发
- 目的机收到数据后,重复上三步过程进行数据回复
例:PC1传输数据到PC3
- 通过判断PC3IP地址确定为跨广播域传输
- 数据包目的IP为PC3 IP地址 目的Mac地址为Q
- 路由器收到数据包后 根据Mac地址确定接收后删掉Mac地址查看IP信息根据IP匹配路由表中某项 将数据包补全源Mac与目的Mac进行转发
- 交换机收到数据包进行单波传输或洪泛
- PC3 核实IP地址和Mac地址与自己相同 接收数据包
- ARP协议
- 根据已知的地址来获取与其对应的另一个地址
- 工作原理
- 目的Mac为全F的数据包被称为广播数据包,广播数据包会被所有设备接收
例:PC1传输数据到PC3
- 通过判断PC3IP地址确定为跨广播域传输 需要获取AR1的Mac地址
- PC1构建另一个数据包 填写源Mac地址 和IP地址 以及网关IP地址并将Mac地址填写为全F(全F 代表广播报文广播帧)
- 交换机收到数据包核实目的Mac为全F时,直接进行洪泛;
- 接收方收到数据包后核实Mac地址全F接收 进而核实IP地址 IP地址不同丢弃 IP地址相同 回复
- ARP请求包/ARP应答包
- 发送ARP请求包前会检查本地ARP缓存表是否知道网关Mac
- 本地ARP缓存表:IP与Mac对应关系(老化时间---180s)
- Windows查看ARP缓存表(arp-a)
- ARP分类
- 正向ARP----通过IP地址获取Mac地址(网络中最常见的)
- 反向ARP----通过Mac地址获取IP地址
- 免费ARP----冲突检测和自我介绍使用
- 逆向ARP----存在于帧中继网络 用于获取IP地址
- 代理ARP-----由网关设备代替ARP主机查询Mac地址
TCP/IP协议栈
- OSI七层模型
- 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 (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
- 应用层 人机交互接口自然语言--->编码
- 表示层 编码-->二进制语言
- 会话层 针对传输的每一种数据建立已调链接(防止不同数据相互干扰)
控制层面:上三层
数据层面:下四层
- 传输层 区分流量 定义数据传输方式 (TCP/UDP协议)
- 网络层 通过IP地址进行逻辑寻址 (IP协议)
- 数据链路层 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层--LLC 介质访问控制层-Mac
- 物理层 定义了物理特性 (电器电压 接口规范);传输比特流(电流)
- .报文封装与解封装
- 报文封装
应用层产生 原始数据(二进制字符串)
传输层 为原始数据加上TCP/UDP Header
网络层 为上述数据加 IP Header
数据链路层 加Date Link Header CRC
物理层 以比特流形式将二进制数据发送
- 报文解封
物理层 接收比特流转化为二进制
数据链路层 查看Date Link Header确定是找自己的拆掉 CRC 还给网络层
网络层 查看IP Header拆掉确定是找自己的拆掉 还给传输层
传输层 查看TCP/UDP Header ..拆掉 还给应用层
应用层 处理数据
- .PDU
- 协议数据单元----数据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形式
- 上三层 ----数据
- 传输层------数据段
- 网络层------数据包
-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
- 物理层--------比特流
- TCP/IP协议
- 物理层
- 规定一些物理特性(数据传输速率,传输模式,网络拓扑,电气电压)
- 代表设备 中继器 集线器
- 介质
- 同轴电缆(早期使用)
- 两种标准
- 传输速率相同 都为10Mbps
- 传输距离不同 500M和185M
- 双绞线
- 屏蔽双绞线(STP) 非屏蔽双绞线(UTP)
- 类型: 1 ,2, 3 , 4, 5(常见),超5, 6,超6, 7
- 线序----双绞线
- 网线:双绞线+RJ-45水晶头组成
- 线序一般分为两种
568A: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
568B: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目前使用)
- 直连线与交叉线
直连线:两端线序均为568B,一般用于不同设备间连接
交叉线:一端568B,一端568A,一般用于相同设备连接
- 光纤
- 进行光信号传输
- 10Mbps---100Gbps
- 分为单模(传输距离更远 波长1310) 多模(传输效率更高 波长850) 两种类型
- 双工模式
- 半双工: 通信双方都能发送和就收数据 但不能同时进行(对讲机)
- 全双工: 通信双方都能发送和就收数据 但可以同时进行
- 同一物理链路连接的设备双工模式必须相同
- 数据链路层
- 典型设备:网桥 交换机
- 链路类型
- 局域网 以太网
- 广域网 PPP、HDLC、FR
- 二层物理地址-----Mac地址
- 48位二进制组成 减号十六位进制表示
- 全网唯一
- 分成两个部分
- 前二十四位 厂商ID
- 后二十四位表示产品ID
- 数据帧
- 数据帧类型决定数据如何传输
- 一种IEEE802.3帧格式、Ethernet_Ⅱ帧格式
- 帧校验序列:让接收帧的网卡或接口判断是否发生了错误。
- 帧的发送方式
- 单播
- 广播 目的Mac全F
- 组播 一对一组 特定的广播
- 网络层
- 网络层有一个重要东西----IP地址
- IP地址是个逻辑地址
- IP地址的有类分址
- 单播地址:A B C
- 组播地址:D
- 保留地址:E
- 特殊地址
- 无效地址0.X.X.X 0.0.0.0(代表所有网络地址)
- 本地测试地址(环回地址) 127.X.X.X
- 本地链路地址162.254.0.0/16
- 广播地址全1 即(255.255.255.255)
- 定向广播地址 主机位全1 192.168.1.255/24
- 网段 X.X.X.0/24 X.X.0.0/16 X.0.0.0/8
- 私有地址 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A类一个网段 10.0.0.0----10.255.255.255
B类 十六个 172.16.0.0---172.31.255.255
C类 256个 192.168.0.0---192.168.255.255
- 公有地址 需要分配
除私有地址与特殊地址外,均为公有地址
具有全球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