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ttpServletRequest
一、概述
HttpServletQequest 封装了一个HTTP请求,它实际上是从ServletRequset继承而来的。最早设计Servlet时,设计者希望Servlet不仅能处理HTTP,也能处理SMTP等其他协议,因此,单独抽出了ServletRequest接口,但实际上除了HTTP外,并没有其他的协议会用Servlet处理,所以这是一个过度设计。
二、基本使用方法
我们通过HttpServletRequest提供的接口方法可以拿到HTTP请求的几乎全部信息,常用的方法有:
- getMothed(): 返回请求路径,例如:“GET”,“POST”;
- getRequestURI():返回请求路径,但不包括请求参数。
- getQueryString():返回请求参数
- getParameter():返回请求参数,GET请求从URL读取参数,POST请求从Body中读取参数;
- getContentType():获取请求Body类型;
- getContextPath():获取当前Webapp挂载的路径;
- getCookies():返回请求携带的所有Cookie;
- getHeader(name): 获取指定的Header,对Header名称不区分大小写;
- getHeaderNames():返回所有的Header名称;
- getInputStream():如果该请请求带有HTTP Body,该方法将打开一个输入流用于读取Body;
- getReader():和getInputStream()类似,但打开的时Reader;
getRemoteAddr():返回客户端的地址; - getScheme():返回协议类型。
二、HttpServletResponse
一、概述
HttpServletResponse封装了一个HTTP响应。由于HTTP响应必须先发送Header,再发送Body,所以,操作HttpServletQesponse对象时,必须先调用设置Header的方法,最后调用Body的方法。
常用的设置Header的方法有:
- setStatus(sc):设置响应代码,默认是200;
- setContentType(type):设置Body的类型,类如“text/html”;
- setCharacterEncoding(cahrset):设置字符编码,例如“utf-8”
- setHeader(name,value):设置一个Header的值;
- addCookie(cookie):给响应添加一个Cookie;
- addHeader(name,value):给响应添加一个Header,因为HTTP协议允许有多个相同的Header;
写入响应时,需要通过个体getOutputStream()获取写入流,或者通过getWriter()获取字符流,二者只能获取其中一个。
写入响应前,无需设置setContentLength(),因为底层服务器会根据写入的字节数自动设置,如果写入的数据量很小,实际上会先写入缓存区,如果写入的数据量很大,服务器会自动采用Chunked编码让浏览器能识数据结束符而不需要设置Content-Length头。
但是,写入完毕后调用flush()确是必须的,因为大部分Web服务器都基于HTTP/1.1协议,会复用TCP连接。如果没有调用flush(),将导致缓冲区的内容无法及时发送到客户端。此外,写入完毕后千万不要调用close(),原因同样是因为会复用TCP连接,如果关闭写入流,使得Web服务器无法复用此TCP连接。
三、总结
有了HttpServletRequest
和HttpServletResponse这两个高级接口,我们就不需要之间处理HTTP协议。注意到具体的实现类是由各服务器提供的,而我们编写的Web应用程序只关心接口方法,并不需要关心具体实现的子类。例如Tomcat服务器针对HttpServletRequest接口的实现类RequestFacade,HttpServletResponse接口的实现类是ResponseFac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