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Binder是安卓中实现IPC(进程间通信的)常用手段,四大组件之间的跨进程通信也是利用Binder实现的,Binder是学习四大组件工作原理的的一个重要基础。
- 从功能上讲:Binder是一种在Android设备上进行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进程间通信)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来实现跨进程通信。
- 代码上讲:Binder是一个类,实现了IBinder接口。
- 从Android Framwork角度来讲:Binder是ServerManager连接各种Manager和ManagerService的桥梁。
Binder
IPC原理
从进程角度来看IPC机制
每个Android的进程,只能运行在自己进程所拥有的虚拟地址空间。对应一个4GB的虚拟地址空间,其中3GB是用户空间,1GB是内核空间,当然内核空间的大小是可以通过参数配置调整的。对于用户空间,不同进程之间彼此是不能共享的,而内核空间却是可共享的。Client进程向Server进程通信,恰恰是利用进程间可共享的内核内存空间来完成底层通信工作的,Client端与Server端进程往往采用ioctl等方法跟内核空间的驱动进行交互。
Binder原理
Binder通信采用C/S架构,从组件视角来说,包含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以及binder驱动,其中ServiceManager用于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服务。架构图如下所示:
可以看出无论是注册服务和获取服务的过程都需要ServiceManager,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Service Manager是指Native层的ServiceManager(C++),并非指framework层的ServiceManager(Java)。ServiceManager是整个Binder通信机制的大管家,是Android进程间通信机制Binder的守护进程,要掌握Binder机制,首先需要了解系统是如何首次启动Service Manager。当Service Manager启动之后,Client端和Server端通信时都需要先获取Service Manager接口,才能开始通信服务。
图中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之间的相互通信都是基于Binder机制。既然基于Binder机制通信,那么同样也是C/S架构,则图中的3大步骤都有相应的Client端与Server端。
- 注册服务(addService):Server进程要先注册Service到ServiceManager。该过程:Server是客户端,ServiceManager是服务端。
- 获取服务(getService):Client进程使用某个Service前,须先向ServiceManager中获取相应的Service。该过程:Client是客户端,ServiceManager是服务端。
- 使用服务:Client根据得到的Service信息建立与Service所在的Server进程通信的通路,然后就可以直接与Service交互。该过程:client是客户端,server是服务端。
图中的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之间交互都是虚线表示,是由于它们彼此之间不是直接交互的,而是都通过与Binder驱动进行交互的,从而实现IPC通信方式。其中Binder驱动位于内核空间,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位于用户空间。Binder驱动和Service Manager可以看做是Android平台的基础架构,而Client和Server是Android的应用层,开发人员只需自定义实现client、Server端,借助Android的基本平台架构便可以直接进行IPC通信。
C/S模式
BpBinder(客户端)和BBinder(服务端)都是Android中Binder通信相关的代表,它们都从IBinder类中派生而来,关系图如下:
- client端:BpBinder.transact()来发送事务请求;
- server端:BBinder.onTransact()会接收到相应事务。
源码
从上之下, 整个Binder架构所涉及的总共有以下5个目录:
/framework/base/core/java/ (Java)
/framework/base/core/jni/ (JNI)
/framework/native/libs/binder (Native)
/framework/native/cmds/servicemanager/ (Native)
/kernel/drivers/staging/android (Driver)
Java framework
/framework/base/core/java/android/os/
- IInterface.java
- IBinder.java
- Parcel.java
- IServiceManager.java
- ServiceManager.java
- ServiceManagerNative.java
- Binder.java
/framework/base/core/jni/
- android_os_Parcel.cpp
- AndroidRuntime.cpp
- android_util_Binder.cpp (核心类)
Native framework
/framework/native/libs/binder
- IServiceManager.cpp
- BpBinder.cpp
- Binder.cpp
- IPCThreadState.cpp (核心类)
- ProcessState.cpp (核心类)
/framework/native/include/binder/
- IServiceManager.h
- IInterface.h
/framework/native/cmds/servicemanager/
- service_manager.c
- binder.c
Kernel
/kernel/drivers/staging/android/
- binder.c
- uapi/binder.h
Binder 的完整定义
现在我们可以对 Binder 做个更加全面的定义了:
- 从进程间通信的角度看,Binder 是一种进程间通信的机制;
- 从 Server 进程的角度看,Binder 指的是 Server中的 Binder 实体对象;
- 从 Client 进程的角度看,Binder 指的是对 Binder代理对象,是 Binder 实体对象的一个远程代理
- 从传输过程的角度看,Binder 是一个可以跨进程传输的对象;Binder驱动会对这个跨越进程边界的对象对一点点特殊处理,自动完成代理对象和本地对象之间的转换。
一般Android应用开发很少直接用到跨进程信通信(IPC),但如果你想知道:
- 1.App是如何启动并初始化的?
- 2.Activity的启动过程是怎样的?
- 3.进程间是如何通信的?
- 4.AIDL的具体原理是什么?
- 5.众多插件化框架的设计原理等等。
这些问题的背后都与 Binder 有莫大的关系,要弄懂上面这些问题理解 Bidner 通信机制是必须的。
本文主要讲解了 Binder 的主要原理,向更深入学习 Binder 需要寻找很多的学习资料辅助,我再这里推荐网上整合的一套《 Binder 学习手册》。鉴于出自大佬之手,可以帮助到大家,少走些弯路在里面。资料放在上方需要可以获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