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质量体系,没有质量氛围,可以推进过程改进成功吗?

发布于:2023-01-17 ⋅ 阅读:(181) ⋅ 点赞:(0)

什么是质量氛围?氛围即文化。乔布斯说过:“文化不是纸上怎么宣传,而是信仰什么,如何思考,如何做事”;它是建立在质量体系之上,如果没有完善的质量体系作为基础,没有相应的标准和流程作为约束,也是无法推行质量氛围的,这正是”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什么又是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主导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它是组织的一项长远战略决策,也是质量目标实现的必要路径,同时也是实现组织商业目标和确保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它将资源与过程结合,以过程管理方法进行的系统管理,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管理思维要素加以组合, 对于过程改进组织来讲它是建立一套有计划、有系统的方法,确保向组织拟定的标准、步骤、实践和方法能够正确地被所有组织所采用。质量体系有很多例如CMMI、ISO、QMS、6sigma等等。

有人要问质量体系和质量氛围两者是什么关系?组织已经有质量体系了,为什么还要推行质量氛围?在大多数组织推行质量体系过程中,我们发现,组织更多关注的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例如:标准、操作流程、模板、指南。

而往往忽视了那些看不到的东西,例如质量氛围、质量文化、质量意识等。这些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在这个过程改进过程中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和小觑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

当然,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有明确的标准和定义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各种体系CMMI、ISO、QMS、6sigma等;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体系,所有体系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而质量氛围却是意识层面的,它没有标准和规范,每个组织对质量氛围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质量体系和质量氛围的实施也是不一样的。质量体系是靠点点滴滴的执行来完成的,例如:早期的体系制定、体系培训宣贯、中间的体系试点推广,后续的落地执行复盘等,过程中的PDCA循环。

通过计划执行、过程监控、问题解决,持续改善等步骤可以让成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体系是什么,标准是什么,规范是什么,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改进的目标在哪儿?方向在哪儿?这种给员工的体验好像是被动的,至顶向下的,驱使着我们不得不向前,我们简称上面的这些就是“物质”。

而质量氛围的推动更多是通过口号,宣传那些正能量和具有代表质量价值观的东西,还通过一些奖惩措施,能够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去遵循,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些作用能够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变被动为主动,变防守为进攻,最终实现过程改进的目标。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讲,质量氛围的作用不亚于质量体系,如果说质量体系决定组织过程改进的方向和目标,那么质量氛围就是过程改进的助燃剂。

过程改进是否卓有成效,是否被全员接受,甚至说最后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跟质量氛围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它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质量氛围在过程改进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质量氛围具有激励作用,良好的质量氛围能够让员工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进而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过程改进中好的质量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自主性和执行力,为过程改进传递积极信号。

其次,质量氛围极具感染性,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良好的质量氛围可以影响过程改进价值观形成,能够在组织内部快速地形成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过程改进的思想基础。

最后,质量氛围具有宣导作用,好的质量氛围不仅可以在组织内部被很好地执行,同时通过文化和氛围的宣导,组织的品牌形象,公众认知,社会口碑等会有连带的“溢价”效果,典型例如华为的“狼性文化”,日本企业的“阿米巴经营”等,这些都是被广为认知,甚至是学习的典范。

经验之谈

我们发现质量氛围如此重要,在过程改进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创建和推行这种氛围和文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提高和增强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

增强质量意识就是要在组织中不断地宣导质量优先,对全员进行质量意识宣贯,以此激发员工的自主质量意识,使他们能够坚定努力的工作、形成努力进取的信心,逐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

另外,执行不同层次的质量文化培训和教育。例如,对于重点岗位的质量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能够让全体员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员工结合本职岗位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面质量体系的推进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质量管理不断深入和真正落地的动力源泉。

不少人这样认为:质量培训与质量意识的提高,是质量人员的事情,认为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品质是靠管理和监督控制出来的,而忽视了对企业管理者质量意识及对一线员工的质量管理技术培训,这个是错误的观点。组织员工的群体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念是整个企业质量氛围形成的基础。因为只有全员的质量意识增强了,质量观念更新了,组织的群体质量意识和观念才会得到质的改变。

2、建立激励制度,奖罚分明。

一定的激励与认同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热情,有助于创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质量氛围的深入开展,需要全体成员的深入参与,特别是一线的员工,所以激励一定要从底层考虑,是否满足他们的需求,能够被他们认可并积极参与,这是考核激励制度有效的重要评判,同时质量氛围也要根据科学的激励理论,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层次进行激励。

对员工进行工作安排时,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做到赏罚分明,客观评价员工的工作,让员工充分认识存在问题的同时,增强自我激励能力和进取精神,对促进员工更好地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对员工恰当的激励与认可,可以帮助组织营造良好的企业质量氛围,使得个人利益能够与组织改进目标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3、从上到下的领导重视和参与。

质量氛围的形成离不开组织管理者的直接参与,最直接的言传身教效果远远强于孜孜不倦的教诲,领导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员工对质量的态度,也是员工行为准则的参照。与其说是质量体系的变革和改进,不如说这是质量文化氛围的变革和改进,质量氛围的形成必须通过点滴务实的行动来体现。

4、创新型质量文化的打造。

创新型质量文化的打造,离不开组织内部的每一个人参与。例如:EPG定期可以组织质量文化的推动活动,如:公共组件创新大赛,内部流程找茬活动,每月提交组织一个改进意见,跨项目的沟通交流会等。再如:组织也可以将项目管理最佳实践和流程,打印装订成册,给项目经理人手一份,可以实时参照执行……以上的种种创新方式,皆在打造创新型的质量文化,通过这些不拘一格的管理创新,时刻让质量文化保持新鲜,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最后回到文章的主题:“光有质量体系,没有质量氛围,可以推进过程改进成功吗?”。

通过上面的陈述和说明,答案是显然的,光有质量体系的组织无法最终达到过程改进的成功。正如质量管理大师戴明的话:“质量管理并不像拧开水龙头那样一蹴而就。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