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实时疫情监测和分析,实现对疾病防控的及时响应

发布于:2023-09-22 ⋅ 阅读:(145) ⋅ 点赞:(0)
  1. 总体目标

将疾控中心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疾控中心,建立健全覆盖传染病、寄生虫病、慢病、地方病、癫痫、职业病防治,精神卫生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监控和全流程管理的机制;建设流行病学教研、培训平台,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通的上下协同、医卫融合的公共卫生服务队伍。

  1. 基础目标

通过大数据技术、自然语义分析技术及联邦计算技术,搭建数据服务平台,汇聚国家系统、省级系统的分散数据,同时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既有基础,汇聚横向及纵向的健康医疗、医保、药品、公安、教育等数据,为业务信息化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医疗和公共卫生数据的有效融合,打造公共卫生体系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具体目标如下:

利用数据服务平台,建立覆盖辖区范围内的公立医疗机构的新发传染病、6种常见传染病(登革热、艾滋病、肺结核、手足口、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6种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慢阻肺,肿瘤)、5大症候群(发热呼吸道、腹泻、发热伴出疹、发热伴出血、脑炎脑膜炎)以及6种健康危害因素(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消毒卫生、病媒生物)的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等。

通过获取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诊疗、检验检查、传染病报卡等数据,经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后,可以尽早发现各种传染病、慢性病、食源性疾病、死因、中毒、严重精神障碍疾病、职业病的增加或聚集等异常事件。同时根据各种疾病的国家卫生行业相关诊断标准,对各医疗机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患者疾病诊断情况,结合国家大疫情网、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国家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信息平台、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等各疾病报告数据,分析出各医疗机构疾病漏报、及时报告、重复报告、报告国家的疾病信息同患者就诊信息不一致等情况,及时督导医疗机构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和确认,及时督促责任单位上报。

建立覆盖疾控系统的实验室管理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机制,面向疾控中心和各区县(市)疾控中心,提供涵盖实验室检验与各业务科室监测业务,以及传染病类、食源性疾病类、慢性病调查类等业务功能。

建设疾病调查问卷系统,为市疾控中心和各区县(市)疾控中心提供疾病调查和随访工具,设立疾病调查数据库,对疾病调查业务中使用的调查问卷进行管理,满足疾病调查业务中的实际需要。

建设健康宣教AI系统,引入AI、智能语音和智能语义,通热线电话、公众号、网站等出口面向大众用户,解答关于疾病防控、疾控知识、疾控政策等咨询内容。面向管理者,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快速检索疾控相关数据并进行展现,建立临床指南知识库、预防宣教知识库、政策法规知识库、业务咨询知识库、构建疾控业务知识图谱,进一步提升疾控在公众层面及内部层面的智慧化水平。

建设职业健康管理系统,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开展与相关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大数据应用,及时采集、统计分析和上报本辖区内职业卫生监督执法相关信息,探索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模式,逐步实现差异化监督执法,提高监管效能,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以达到惠政、惠企、惠民的作用。

通过建设内控管理一体化平台,在原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为基础,建立单位统一的内控平台,强调资金管理,强化单位管控职能,规范办公业务流程,实现高效的业务协同,保障单位政令畅通,有效地推进工作监督和落实,从而提升全单位整体管理能力

采用人工智能、3D建模、5G、联邦计算等技术,引进配送消毒机器人、AI客服、5G单兵等设备,实现实验室物品自动配送,公众智能在线咨询,现场处置视频及时回传,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整体智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