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制造新的产品?

发布于:2023-09-22 ⋅ 阅读:(161) ⋅ 点赞:(0)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随着互联网、机器学习等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传统行业也越来越依赖于AI的助力。但是实际上,由于人工智能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新产品或服务还需要在更加成熟的基础上才会获得成功。如何利用AI制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这一切都将取决于新产品所使用的技术栈。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制造新的产品:(1)图像识别与处理;(2)文本理解与分析;(3)音频处理与分析;(4)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2.图像识别与处理

图像识别与处理,又称为视觉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是指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呈现、存储、检索、分析、分类、过滤、改造、理解、预测等的一系列过程。其包括两个大的领域:图像分类、目标检测与跟踪。

2.1 图像分类 2.1.1 介绍 图像分类是图像识别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图像分类就是将图像划分到多个类别之内,它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如广告标识、风景照片分类、商品识别、车牌识别等。图像分类的主要目标是对给定的输入图像进行准确的分类,通过输出正确的类别标签来完成任务。

2.1.2 模型结构 对于图像分类任务,常用的模型结构有CNN、RNN、LSTM、GRU等,其中CNN模型通常具有较好的效果。CNN模型的特点是在卷积层之后采用全连接层,从而实现特征的整合,并最终输出分类结果。下图展示了一个典型的图像分类模型的网络结构:

2.1.3 数据集及性能评估 图像分类任务的数据集通常选用大规模数据集,如ImageNet、Caltech-101、Caltech-256等。这些数据集包含了不同角度和摄像头角度的图片,并且经过精心标注,使得模型训练更有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型数据集也可以用于测试模型的泛化能力,如CIFAR-10、MNIST等。

2.2 目标检测与跟踪 2.2.1 介绍 目标检测与跟踪是图像识别中另一个重要任务。目标检测与跟踪是由两个相关任务组成的,即物体检测与追踪。物体检测是指在一副图像中检测出所有的对象,并根据对象的位置与大小等属性进行定位与分类。而追踪则是依据目标的移动轨迹进行实时跟踪,实现目标的持续跟踪。

2.2.2 模型结构 目标检测与追踪的模型结构也比较多样化。常用的模型结构有SSD、YOLO、Faster R-CNN、Mask R-CNN等。SSD、YOLO都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方法,都可以在实时速度与准确率之间做出权衡。其他模型结构如Faster R-CNN、Mask R-CNN则更侧重于处理复杂的场景。

2.2.3 数据集及性能评估 目标检测与追踪的数据集也分为两类,一是通用数据集,如PASCAL VOC、COCO、Kitti等;二是小型数据集,如ImageNet VID、MOTChallenge等。一般情况下,有足够的训练数据就能达到较好的性能。

3.文本理解与分析

文本理解与分析,又称为自然语言处理,是指将文本信息转变为可计算的形式,并对其进行有效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其包括三大领域:文本分类、文本匹配、序列到序列学习。

3.1 文本分类 文本分类,也叫垃圾邮件识别、疾病诊断、法律事务审判等,是指对文本进行自动分类,归入相应的主题或者类型中。文本分类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如垃圾邮件识别、广告推荐系统、情感分析、语言监控、文本过滤、贸易舆情分析等。

3.1.1 模型结构 文本分类任务的模型结构主要有多种,如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深度神经网络(DNN),甚至是深度学习模型。为了提升准确率,常用的数据增强方法有词袋模型、TF-IDF、Word2Vec、GloVe等。

3.1.2 数据集及性能评估 文本分类的数据集通常是大型的语料库,如腾讯的QQ邮箱、百度的贴吧数据、清华大学THUCNews等。这些数据集中既包含正样本,也包含负样本,且每个样本都可以认为是一段文本。当然,也存在不太好分类的样本,如广告页面、垃圾邮件等。另外,有些文本分类任务需要考虑数据的不平衡,例如,某些类别数量很少。

3.2 文本匹配 文本匹配,也称为实体链接、知识抽取、问答匹配等,是指基于文本的匹配技术,通过对两个文本进行相似度计算,寻找他们的共同主题和关联信息,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

3.2.1 模型结构 文本匹配的模型结构有基于规则的方法,如字符串匹配算法、编辑距离算法等;还有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如Siamese LSTM、BERT等。为了减少错误的匹配,可以引入基于模板的匹配策略,如采用分词模板匹配等。

3.2.2 数据集及性能评估 文本匹配的数据集通常是两段文本,可以来源于多个领域,如电影评论、微博消息、论文报告等。数据的收集方式一般遵循正负样本比例,即大多数样本都没有任何相关信息,只有极少的样本带有真正的相关信息。

3.3 序列到序列学习 序列到序列学习,也称为序列标注、翻译、摘要等,是一种机器翻译技术,将一个序列转换成另一个序列,并按照要求生成输出序列。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输入序列映射到输出序列的空间上。

3.3.1 模型结构 序列到序列学习的模型结构有循环神经网络(RNN)、卷积神经网络(CNN)、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序列到序列模型往往需要针对特定任务设计特殊的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如神经机器翻译(NMT)、序列到序列标记(Seq2seq tagging)、序列到序列自动摘要(Seq2seq auto-summarization)等。

3.3.2 数据集及性能评估 序列到序列学习的数据集通常是语料库中的句子对,输入序列和输出序列长度不限定。训练数据中的语法错误、标点符号、大小写等差异都会影响模型的性能。

4.音频处理与分析

音频处理与分析,又称为语音识别、声纹识别、声音合成、声音搜索、音乐合唱等,是指对音频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识别、合成、播放、存储等一系列的过程。

4.1 语音识别 4.1.1 介绍 语音识别,也称为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ASR),是指将人类语音转化为文本信息的技术。语音识别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如智能客服、安保机器人、语音助手、智能音箱等。

4.1.2 模型结构 语音识别的模型结构主要有基于HMM的音素识别模型、CRNN、Transformer、声学模型、混合模型等。其中CRNN、Transformer模型都是深度学习模型,性能优秀。在HMM的音素识别模型中,音素与音素的概率矩阵是事先估计好的,但实际上,音素与音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因此需要对音素间的关系建模。

4.1.3 数据集及性能评估 语音识别的数据集通常是长音频文件,包括许多短时音频信号,如电话铃声、收音机声音等。这些数据来源于不同的领域,比如说交通场景、鸣笛声、钢琴曲等。由于声音的特性,语音识别难免存在噪声干扰。目前,采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语音识别效果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4.2 声纹识别 4.2.1 介绍 声纹识别,也称为Speaker Identification,是指将一段语音与已知的说话者进行匹配,确定其身份。声纹识别的应用场景包括身份认证、声纹数据库查询、应用反馈、银行客户服务等。

4.2.2 模型结构 声纹识别的模型结构可以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静态模型直接基于语音信号进行声纹识别,不需要进行特征提取。动态模型则先进行特征提取,再基于提取的特征进行声纹识别。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傅里叶变换(FTT)、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Hidden Markov Model等。

4.2.3 数据集及性能评估 声纹识别的数据集通常是带有说话人的录音文件,采用开源数据集或自己采集的个人录音文件。由于受限于个人录音制作的成本,声纹识别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

4.3 播放列表管理 4.3.1 介绍 播放列表管理,是指将多首歌曲集合起来,按顺序播放,享受无拘无束的享受享受。播放列表管理的应用场景包括音乐排行榜、音乐播放器、音乐教育、音乐推送等。

4.3.2 模型结构 播放列表管理的模型结构也比较多样化。一些传统的播放列表管理算法,如马尔科夫链、随机游走等,可以通过隐马尔科夫模型进行建模。另外,还可以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如基于神经网络的推荐系统、序列到序列学习模型等。

4.3.3 数据集及性能评估 播放列表管理的数据集通常是人工整理的播放列表,可以来源于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iTunes等平台。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基于历史记录的推荐系统进行推荐。目前,用机器学习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是指使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进行人类的近身交互,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获得沉浸式的体验。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应用场景如医疗、养老、军事、体育等。

5.1 虚拟现实 5.1.1 介绍 虚拟现实,也叫VR,是指借助于VR设备,将真实世界的虚拟形象画出来,赋予用户身临其境、高度 Immersive 的体验。虚拟现实的应用场景如科幻、惊悚、体育、娱乐等。

5.1.2 模型结构 虚拟现实的模型结构主要有基于硬件的虚拟现实技术、基于软件的虚拟现实引擎。其中,基于硬件的技术,如显示技术、传感技术、人体模拟技术等,需要高端的硬件才能实现。基于软件的虚拟现实引擎则不需要专门的硬件,只需要运行在主机上的软件即可。

5.1.3 数据集及性能评估 虚拟现实的数据集是人工合成的虚拟世界。由于各个公司或组织的独特创意、成本、条件限制等因素,建立虚拟现实的专业数据库仍然是一个挑战。

5.2 增强现实 5.2.1 介绍 增强现实,是指使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增强现实设备,实现与真实世界的交互。增强现实的应用场景如城市规划、制药、医疗、交通、汽车、飞机等。

5.2.2 模型结构 增强现实的模型结构也有基于硬件的增强现实技术、基于软件的增强现实引擎。其中,基于硬件的技术,如加速卡、显示技术、传感技术等,需要高端的硬件才能实现。基于软件的增强现实引擎则不需要专门的硬件,只需要运行在主机上的软件即可。

5.2.3 数据集及性能评估 增强现实的数据集是由真实世界的图像、视频、雷达和激光数据组成。因为计算资源、模型大小等原因,建立增强现实的专业数据库也仍然是一个挑战。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