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效应

发布于:2023-09-22 ⋅ 阅读:(70) ⋅ 点赞:(0)

任何理论都不是终极理论。相对论也不例外,它肯定会被发展,就像牛顿力学一样。要发展或推倒相对论,必须找准相对论的软肋。否则,很难成功。看到网站上批评、质疑相对论的人很多,但似乎都没有击中相对论的要害。

例如,好多人质疑“光速不变原理”。当然,如果推倒“光速不变原理”,建立在它基础之上的相对论自然倒塌。可惜,“光速不变原理”很难推倒。原因如下:

  1. 现在的所有实验都支持“光速不变原理”。其实,爱因斯坦当初提出“光速不变原理”,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是总结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结果。
  2. 理论上来说,如果光速没有极限,就会出现“因果倒置”。而“因果倒置”是决不可能发生的。因而,光速必有极限。

好多人似乎无法理解:无论是静止光源还是运动光源,光波的传播速度均为 c c c。其实,光速是一个极限值。当一个运动光源以速度 v v v迎面而来时,光的传播速度相当于一个极限值与一个常量 v v v相加。根据数学中的极限运算法则,二者相加结果,其极限值不变。因而,无论光源如何运动,光波的传播速度均为 c c c

现在,有人想在实验室“突破光障”。我认为,即使这种实验成功了,也不能扳倒“光速不变原理”。因为,光波是一种自然的、稳定的、和谐的运动状态,即使偶尔存在“突破光障”的现象,也是人为的、暂时的、不稳定的。

又如,好多人重提“以太”,想为“以太”翻案。在相对论之前,人们认为真空中存在“以太”,它是光波的传播介质。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指出“以太”根本不存在,光波的传播就像电磁波一样,不需要介质。根据两个基本假设,不需要“以太”的概念,经过纯数学的演化,就能得到洛仑兹变换。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还念念不忘“以太”呢?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光波在没有介质的情况下如何传播。其实,只要想一想电磁波的传播原理,就可明白光波的传播过程,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电磁波的传播原理:电场的变化(原因)在临近区域内产生磁场(结果),该磁场(新原因)又在较远的区域内产生新的电场(新结果), ⋯ \cdots ,这种运动在真空中以此向前传播,形成电磁波。

光波也一样,它也是一种因果传播。光速是因果传播的速度。因果传播的速度有极限值,它就是光速 c c c

总结电磁波、光波、机械波的传播原理,可以得到“广义波动说”:任何运动都会受到其毗邻的阻碍,并以此将这种运动向周围传播,形成波动。其数理关系符合因果关系: f ( 果 ) = f ′ ( 因 ) f(果)=f'(因) f()=f(),其传播方式为毗邻阻碍。

再如,好多人反对“相对时空”,主张回到牛顿的“绝对时空”。“相对时空”是洛仑兹变换的结果。“时间膨胀、长度收缩”确实有点难以理解,但并没有冒犯人们的理性。对于一个物体来说,时空是描述运动的身外之物,观察者不同,得出的时空量值就会不同。

“光速不变”有人质疑,介质“以太”有人重提,“时空可变”有人反对—凡是相对论的产物,论坛上的英雄豪杰几乎都会反对。我有些纳闷:相对论的重要产物之一“质量可变”,论坛上怎么没有人怀疑呢?

质量表达的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怎么会以观察者的不同而不同呢?质量可变明显违背常理,倒没有人怀疑?

有人可能讥讽我不懂相对论,提醒我:在相对论中,有两种质量。一种是静止质量 m 0 m_0 m0,它表达的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种是运动质量 m m m,它是相对论推证的结果,包含物体运动状态的信息。运动质量 m m m随着参照系的改变而改变,随着观察者的不同而不同;静止质量 m 0 m0 m0永远不变。不要混淆两种质量的概念。

我倒要问,在相对论中,为什么要出现两种质量?这不符合爱因斯坦的哲学观:世界是简单而和谐的。只有一种质量(如 m 0 m_0 m0)出现时,相对论不是更简单吗?另外,运动质量 m m m是一个不可观测量。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可观测量出现在物理学中,是毫无意义的。

在相对论动力学基本方程 F = d ( m v ) / d t F=d(mv)/dt F=d(mv)/dt中,力 F F F、速度 v v v、时间 t t t,都是可观测量,唯独运动质量 m m m 不可观测。好在相对论为我们指出了运动质量 m m m与静止质量 m 0 m_0 m0的数学关系: m = m 0 / ( 1 - v 2 / c 2 ) 1 / 2 m=m_0/(1-v2/c2)1/2 m=m0/1v2/c21/2 。而静止质 量 m 0 量m_0 m0是可观测的。

当我们用可观测量 m 0 m_0 m0去替换运动质量 m m m时,我们就会把运动质量 m m m所包含的动能 E k Ek Ek 释放出来,即运动的物体向外辐射能量,如同运动的电荷向外辐射电磁波一样。这样,我们就会说,运动的物体与运动的电荷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满足洛仑兹变换,都向外辐射能量。只不过运动的物体向外辐射的是引力波,运动的电荷向外辐射的是电磁波。不管是引力波还是电磁波,它们的传播速度均为光速 c c c

结合量子力学的知识,我们可以计算出运动物体向外辐射的引力波波长 λ λ λ。当这种可观测量 λ \lambda λ被证实时,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相对论效应实质上是辐射效应。

狭义相对论公开后,爱因斯坦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后来,爱因斯坦沿着狭义、广义相对论的思路,试图建立统一场论。这用去了他后半生几乎所有时间。统一场论失败了,它从侧面告诉人们,狭义、广义相对论并非尽善尽美,人们不要再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了。看来,要完成物理学的终极目标—统一场论,必须另劈溪径。以后,我们向物理学的终极目标挺进时,除了坚信“世界是简单而和谐的”哲学思想外,还应该引入新的哲学观点,如因果关系等。在方法上,一定要从最根本的东西开始研究,重视洛仑兹变换。例如,应该把运动电荷与运动物体统一起来、把匀速直线运动与非匀速直线运动统一起来。当然,这些运动统一之后,就无须出现“广义相对论”的“等效性原理”,就会很自然地把时空概念推广至所有的参照系。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