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背景介绍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智能助手、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语音交互等。而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中,企业往往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难以充分利用人的专业知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也需要与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运用技术。因此,从长远角度看,要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真正落地到企业生产环境,还需要技术团队具备以下关键技能: 1)数据科学、统计学与数学基础: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算法、理论与模型的基本理念、编程能力、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可视化、数据预处理等技能; 2)机器学习工程师:熟练掌握Python、Java、C++等高级编程语言,以及大数据生态体系如Hadoop、Spark等开源框架的使用,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习惯,能够将机器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实现方案; 3)深刻理解业务需求:对业务流程、用户痛点、数据特点等有全面的认识,有较强的业务敏锐度、洞察力、执行力,善于发现商业价值和需求背后的规律; 4)技术精湛:在机器学习技术上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成熟的方案设计能力,通过系统性学习、沉淀、整合,掌握机器学习领域最前沿的技术进步;
在面向AI架构设计方面,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经济学、法律、管理学等多个领域都与人工智能技术密切相关。相对于其他行业,AI架构设计通常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更多,且层次更复杂。因此,作为一个技术专家,如何系统、深入地理解并应用AI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竞争优势和迈向未来的道路。这就是本文所要做的事情——《架构师必知必会系列: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架构》。本系列文章的主要读者群是拥有软件开发、AI基础知识、机器学习技术基础以及业务深度理解的技术人员。希望通过对人工智能架构的全面探索,能够让读者构建起精准、高效的AI架构,在业务中更好的服务于客户。
2.核心概念与联系
(1)AI概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指由人类智慧所构想、模仿或学习而得出的数elligence(智力)的一种新型技术。它是一种以计算机、模式识别、自学习、符号主义、逻辑推理、矢量空间模型、图灵机、感知器等概念为基础的科学研究领域。它赋予了机器以“智能”的能力,使其可以对与人类类似的任务做出决策、做出预测或做出判断。
由于AI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在个人生活、工作、商业领域还是在医疗卫生领域,都会出现大量的应用。其中,在医疗健康领域,AI正在逐渐取代人类专家的角色,进行患者疾病诊断和疾病预防等重要工作。在金融领域,AI技术正在帮助企业进行风险控制,提升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物流领域,自动化货物运输过程中的AI技术正在改善商品运输效率,减少人力资源消耗,提升公司竞争力。
(2)AI分类
目前,AI可以被划分为四大类: 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指机器具有智能、自主学习、抽象概念和表现形式等能力,并能进行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语音处理、机器人控制等高级技能。
2.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指由人工经验与经验抽象所驱动,通过学习获得数据的算法,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分类、预测或者回归的统计技术。
3.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机器学习的一种子集,是指具有至少一个隐藏层的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学习数据的抽象特征。深度学习通过组合低层的简单元素,构造出能够有效处理大量数据的复杂模型。
4.强化学习——强化学习是指机器如何通过不断试错来优化一个奖励函数,使得得到的行为能够最大化预期的奖赏。其目标是建立一个与环境相适应的机制,使智能体在各种不同的任务环境中学会有效的策略,以便在这些环境中获得最大化的奖赏。
(3)AI架构
人工智能架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chitecture)是指用于支持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流程的一套制定规则。它反映了组织如何设计、部署和使用AI系统,以及这些系统的目标、功能、要求和边界。人工智能架构是组织用来部署和运行机器学习、强化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方案。它定义了组织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训练模型、如何运行模型、如何评估模型效果、以及如何管理模型生命周期。
人工智能架构不仅对AI技术提供全面的考虑,而且也考虑到不同地区、部门以及组织的差异。通过将AI技术整合到企业的IT系统中,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帮助企业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1)线性回归
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是机器学习的一个非常基础的算法,它的目的是通过已知的数据,预测未知的数据。它的基本假设是一条直线能够完美地拟合数据集。因此,该算法是利用给定的一组数据来确定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使它与数据的分布尽可能吻合。
线性回归使用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Method,简称OLS)来拟合一条直线,将预测变量的值与实际结果之间进行线性关系的建模。首先,根据已知的数据集X和对应的输出Y,计算回归方程:
$$\hat{y} = \beta_0 + \beta_1x_1 +... + \beta_nx_n$$
其中$\hat{y}$表示预测结果,$n$是特征的个数。$\beta_0,\beta_1,...,\beta_n$表示回归系数。接下来,为了使回归方程能够拟合数据集,需要计算$\beta_0,\beta_1,...,\beta_n$的值。这一过程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即找到使得残差平方和最小的$\beta_0,\beta_1,...,\beta_n$值。
线性回归是一个简单但有效的算法,且易于理解。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限制。例如,它假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可能会受到异常值的影响。另外,它无法处理非线性关系,并且只能预测连续变量。因此,线性回归在某些时候可能不够适用。
(2)逻辑回归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是一种分类模型,它对因变量的取值只能是0/1、成功/失败、假/真等只有两个取值或者以上两个取值之间的映射关系。其工作原理是基于贝叶斯定理,根据概率论的观点,将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设为极大似然估计,再通过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后验概率的推断。
逻辑回归是一种特殊的线性回归模型,它将连续型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判别模型。它最早是由罗宾·麦卡辛奇(Ronald Marcin Ciściek)、约翰·阿克塞尔(John Acquahseer)和约翰·杜邦(Jordan Dubin)于1952年首次提出的。该模型用于解决二元分类的问题,如广告点击率预测、垃圾邮件识别、信用卡欺诈检测等。
与线性回归不同的是,逻辑回归的因变量只能取值为0-1之间的某个值。一般情况下,逻辑回归的回归曲线是sigmoid函数,表示两个类别之间的概率。
(3)决策树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它以树状结构表示所有可能的决策路径,并据此选择最佳的决策方式。它可以用于分类、回归和序列标注等任务。
决策树由结点(node)、子树(subtree)、叶节点(leaf node)、属性(attribute)、目标(target)和经验熵(experience entropy)五个要素组成。每个子树对应着若干个条件,如果满足这个条件则进入左子树,否则进入右子树。终止于叶节点的决策路径称为一条决策规则。
决策树的学习算法通常包括ID3、C4.5、CART、CHAID和Boosting四种。其中,ID3和C4.5是霍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树的变种,它们在生成树过程中,优先选取信息增益高于均衡划分信息的属性作为划分标准。CART采用GINI系数作为划分标准,CHAID采用熵作为划分标准。Boosting的主要思路是将弱分类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分类器。
(4)KNN
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算法是一种基本的监督学习算法,它可以用于分类和回归任务。在分类时,它将未知的测试数据集划分为K个最近邻居,然后将K个最近邻居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签赋给测试数据。在回归时,它也是将未知的测试数据集划分为K个最近邻居,然后将K个最近邻居处的相应输出值的平均值赋给测试数据。
KNN算法假设数据之间存在相似性,因此只需比较测试数据与训练数据之间的距离即可。距离计算方法主要有Euclidean距离、Manhattan距离、Minkowski距离等。由于计算复杂度较高,一般只用于少量数据集。当数据量很大时,可使用核函数(Kernel Function)来降低计算复杂度。
(5)聚类
聚类(Clustering)是无监督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将一组对象按照它们的共同特性分成若干个集群。聚类的目的在于发现数据中的共同结构,并以此发现隐藏的 patterns 和 relationship。
常用的聚类算法有K-means、EM算法和DBSCAN三种。K-means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聚类算法,它将N个对象随机分配到K个聚类中心,之后遍历整个数据集,将每个对象分配到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EM算法是一种迭代算法,它用于估计模型参数,使得模型能对数据集中的每条样本产生高概率的生成。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将相邻的核心对象归为一类,并扩散到上下文对象的邻域内,直至达到半径为eps的范围。
(6)SVM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是一种监督学习算法,它可以实现人脸识别、文本分类、垃圾邮件过滤、股票交易预测、图像识别、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序列分析等高维度的分类问题。SVM通过构造一个线性超平面或者一个非线性超平面,将数据转换到另一维度,找出最优的分割超平面。
SVM的基本假设是数据集存在一个最大间隔的分割超平面。因此,它可以通过求解优化问题来寻找分割超平面。优化问题通常是凸函数,它将一组参数进行优化,最大化或者最小化目标函数。当目标函数在参数上取得全局最优解的时候,就找到了一个可以最大化或最小化目标函数的分割超平面。
(7)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它使用一组树来拟合数据,并且不同树之间的基尼指数系数是不一样的。它可以在类别不均衡的情况下,对异常值、缺失值以及噪声点进行很好的预测。
随机森林通过产生一组决策树,每次选择随机的特征集合,并根据特征的随机取值进行分裂。通过多次这样的决策树,可以减小决策树之间基尼指数的差距,从而提升随机森林的泛化性能。随机森林通常比单独的决策树的预测能力更好,因为它可以更好地利用数据集的多样性。
(8)贝叶斯网络
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是一种图模型,它是由一组有向的边以及一个固定顺序的变量组成的模型。它可以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贝叶斯网络基于贝叶斯定理,是一种动态模型,它具有自学习能力。它能够自适应地调整自己的参数,使之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响应。同时,它也可以捕捉到数据中不显著的依赖关系,从而有效地处理冷启动问题。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文章最后还需要一些案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算法的实现原理和操作步骤。下面是一些参考代码示例:
(1)线性回归
线性回归的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 import linear_model
# 生成样本数据
X_train = np.array([[1], [2], [3], [4], [5]])
y_train = np.array([5, 7, 9, 11, 13])
# 创建线性回归模型
regr = linear_model.LinearRegression()
# 拟合线性回归模型
regr.fit(X_train, y_train)
# 对新数据进行预测
print('预测结果: ', regr.predict(np.array([[6]]))) # [10.]
(2)逻辑回归
逻辑回归的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 使用iris数据集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 获取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iris.data, iris.target,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0)
# 创建逻辑回归模型
clf = LogisticRegression()
# 拟合逻辑回归模型
clf.fit(X_train, y_train)
# 对测试集进行预测
predicted = clf.predict(X_test)
# 评估模型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predicted)
print("Accuracy:", accuracy)
(3)决策树
决策树的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confusion_matrix
# 加载iris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
# 将数据集格式化成DataFrame
df = pd.DataFrame(iris.data, columns=iris['feature_names'])
df['label'] = iris['target']
# 筛选特征和标签
X = df[['sepal length (cm)','sepal width (cm)', 'petal length (cm)', 'petal width (cm)']]
y = df['label']
# 创建决策树模型
dtc = DecisionTreeClassifier()
# 拟合决策树模型
dtc.fit(X, y)
# 对测试集进行预测
predictions = dtc.predict(X)
# 打印分类报告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 predictions))
# 打印混淆矩阵
print(confusion_matrix(y, predictions))
(4)KNN
KNN的代码实现如下: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classificati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 生成伪造数据集
X, y = make_classification(n_samples=100, n_features=5, n_informative=2, n_redundant=1, random_state=42)
# 分割数据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创建KNN模型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
# 拟合KNN模型
knn.fit(X_train, y_train)
# 对测试集进行预测
y_pred = knn.predict(X_test)
# 评估模型
acc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accuracy is {:.3f}".format(acc))
(5)聚类
聚类的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 创建数据集
X, _ = make_blobs(n_samples=1500, centers=3, cluster_std=0.5, shuffle=True, random_state=0)
# 创建K-Means模型
km = KMeans(n_clusters=3, init='random', max_iter=300, n_init=10, random_state=0)
# 拟合K-Means模型
y_km = km.fit_predict(X)
# 可视化数据
plt.scatter(X[y_km==0,0], X[y_km==0,1], s=50, c='lightblue')
plt.scatter(X[y_km==1,0], X[y_km==1,1], s=50, c='orange')
plt.scatter(X[y_km==2,0], X[y_km==2,1], s=50, c='greenyellow')
plt.scatter(km.cluster_centers_[:,0], km.cluster_centers_[:,1], marker='*', s=200, c='red')
plt.title('Clusters of data points')
plt.xlabel('Feature 1')
plt.ylabel('Feature 2')
plt.show()
(6)SVM
SVM的代码实现如下:
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C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digit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 加载digits数据集
digits = load_digits()
# 选择数据集中的第0~4999张图片作为训练集,第5000~9999张图片作为测试集
X_train, y_train = digits.data[:5000], digits.target[:5000]
X_test, y_test = digits.data[5000:], digits.target[5000:]
# 创建SVM模型
svc = SVC(kernel='linear', C=1, gamma=0.01)
# 交叉验证模型准确率
scores = cross_val_score(svc, X_train, y_train, cv=5)
print("Cross validation scores are:")
for score in scores:
print(round(score*100), "%")
(7)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的代码实现如下: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 加载iris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
# 拆分数据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iris.data, iris.target,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42)
# 创建随机森林模型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100, max_depth=None, min_samples_split=2, random_state=0)
# 拟合随机森林模型
rfc.fit(X_train, y_train)
# 测试集上的预测结果
y_pred = rfc.predict(X_test)
# 模型效果评估
print('准确率:',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8)贝叶斯网络
贝叶斯网络的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networkx as nx
import pybayes as pb
# 创建BN对象
bn = pb.FactorGraph()
# 添加变量
A = bn.add_variable('A', ['on', 'off'], potential=[0.5, 0.5])
B = bn.add_variable('B', ['on', 'off'], potential=[0.4, 0.6])
C = bn.add_variable('C', ['on', 'off'], potential=[0.7, 0.3])
# 添加Factors
factor_AB = bn.add_factor(['A', 'B'], potentials=[[-0.3], [-0.7]])
factor_BC = bn.add_factor(['B', 'C'], potentials=[[-0.8], [+0.2]])
factor_AC = bn.add_factor(['A', 'C'], potentials=[[+0.4], [+0.6]])
# 求后验概率
posterior_A = factor_AB * factor_AC / factor_BC
posterior_B = factor_AB / factor_BC
posterior_C = factor_AC / factor_BC
# 打印后验概率分布
print('P(A|B, C): %.4f' % posterior_A())
print('P(B|A, C): %.4f' % posterior_B())
print('P(C|A, B): %.4f' % posterior_C())
# 绘制图结构
G = nx.DiGraph()
G.add_edges_from([('A','B'), ('B', 'C')])
pos = {'A': (0, 0), 'B': (1, 0), 'C': (-1, 0)}
pb.plot(G, pos, sepset={'A':{'B'}, '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