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背景介绍
随着互联网web网站和应用的发展,网站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高速的交互性要求、对数据安全性的重视等诸多原因,使得网站开发者面临不断增加的压力,在解决效率、可用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需要更好的处理与优化数据库相关的问题。而对于数据库连接管理这一项技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将多个客户端请求共享同一个数据库连接对象,从而减少数据库连接的开销,提升性能。因此,数据库连接池应运而生。本文讨论数据库连接池以及连接字符串等核心概念并通过具体实例介绍如何使用数据库连接池进行优化。
2.核心概念与联系
2.1 什么是连接池?
所谓连接池(connection pool),主要是为了减少频繁创建与关闭数据库连接造成的额外开销,使用连接池可以分配、管理和释放数据库连接,其工作机制是将创建连接的过程移至连接池内进行管理,当使用完毕后再释放到连接池中,而不是每次使用都重新创建与关闭连接。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 避免频繁创建、关闭连接造成资源消耗;
- 提供了重复利用连接对象,节省资源;
- 可以控制最大连接数目,避免因过多连接而导致服务器崩溃或其他问题;
- 提供统一管理,降低不同客户端之间连接对象使用的差异,提升代码的可移植性。
数据库连接池,就是把已经建立的数据库连接放入一个容器中,供需要数据库连接的线程去申请。在需要时向连接池申请一个数据库连接,使用完毕后再归还给连接池,而不是反复创建与关闭连接。这样做可以减少打开、关闭连接的次数,提高数据库访问效率,并防止连接泄露、阻塞等问题。
2.2 为什么要用连接池?
数据库连接池能够提升数据库访问的速度,解决数据库连接频繁创建、关闭造成的资源消耗,同时也能避免连接泄露、阻塞等问题。
- 数据库连接池能减少数据库连接的开销。由于数据库连接是一个昂贵的资源,使用连接池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当有多个线程或者进程需要连接数据库时,如果每个线程或者进程都重新创建一次数据库连接,就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使用连接池可以共用一个数据库连接,并在必要时分配,因此能节省宝贵的资源。
- 通过连接池,数据库连接管理可以被集中管理。因为所有的数据库连接都由连接池管理,因此管理起来相当方便。
- 连接池可以提供统一的接口。通过统一的接口,无需关注底层实现细节,只要调用相应的方法就可以获得数据库连接对象,并正确地使用它。这大大提高了代码的可移植性、兼容性及可维护性。
- 有助于提高数据库服务器的响应能力。因为数据库连接的生命周期较短,所以如果所有线程都在使用连接池中的连接,那么数据库服务器就不会因等待过多连接而出现卡死或超时现象。
2.3 连接池与数据库连接有什么关系?
一般来说,数据库连接分为两种:长连接和短连接。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
短连接:短连接指的是客户端每次发起请求都新建、关闭一次连接,这种方式适合执行简单查询。但是当并发量大时,频繁建立、断开连接会占用大量系统资源,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运行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
长连接:长连接指的是建立一次连接,保持该连接直到程序结束,下次客户端发起请求时直接使用该连接,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连接创建、断开的时间,显著提升性能。
与数据库连接池类似,短连接模式下需要频繁创建、断开连接,会导致系统资源的消耗,因此在实际项目中,往往采用长连接的方式。但是长连接模式下又会面临失效连接的问题,因此引入连接池来管理长连接,以避免资源的消耗,提升性能。
2.4 连接池的作用
- 数据库连接池能够有效避免频繁建立、断开连接造成的系统资源消耗。
- 连接池能提供统一的接口,屏蔽了数据库连接细节,简化了代码编写。
- 连接池能有效控制最大连接数目,避免因过多连接而导致服务器崩溃或其他问题。
- 连接池能提供资源的重复利用,提升性能。
2.5 连接池的实现方式
连接池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数据源连接池:该方法采用的数据源(如JDBC)中的方法,将数据库连接封装为DataSource类,通过使用不同的连接池组件(如c3p0、druid等)将数据库连接池化,而连接池组件内部通过连接池技术实现对数据库连接的分配和管理。
独立连接池:该方法将连接池作为一种独立的服务存在,由应用程序代码直接管理数据库连接,应用程序可以在需要时获取连接对象,使用完成后归还到连接池中,而连接池负责对连接对象的分配、回收和管理。
自定义连接池:该方法自行设计连接池结构和实现方式,一般是在已有的连接池框架(如DBCP、Cobar等)上进行改造,基于已有框架中线程池、同步锁等特性,实现自己的连接池。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连接池的基本算法原理如下:
当一个线程(或进程)需要访问数据库时,先从连接池中取出一个可用的数据库连接,然后使用该连接执行SQL语句或其他数据库操作命令。如果当前没有可用的连接,则等待一段时间(如3秒钟),然后尝试再次从连接池中取出连接。如果还是没有可用的连接,则抛出异常,提示无法建立新的连接。如果连接成功,则将该连接返回给线程池,以便下一个线程继续使用。当线程(或进程)使用完连接后,将连接返回到连接池中,以便其他线程继续使用。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 创建数据库连接池对象。根据配置文件或动态参数设置最大连接数,创建数据库连接对象,并预先将这些连接加入到连接池中。
- 当线程(或进程)需要访问数据库时,先从连接池中取出一个可用的数据库连接。
- 如果当前没有可用的连接,则等待一段时间(如3秒钟),然后尝试再次从连接池中取出连接。
- 如果还是没有可用的连接,则抛出异常,提示无法建立新的连接。
- 使用数据库连接。通过数据库连接执行SQL语句或其他数据库操作命令。
- 将连接归还给连接池。使用完数据库连接后,将该连接返还给连接池,以便其他线程继续使用。
- 关闭连接池。关闭连接池中所有连接,释放资源。
这里使用MySQL数据库举例,数据库连接池的配置及其实现方式。假设在连接池中允许最大连接数为10个,并且连接的有效期限为1小时。
- 创建数据库连接池对象。首先创建一个用于保存数据库连接对象的集合:
private static final Queue<Connection> connectionPool = new LinkedList<>();
- 当线程(或进程)需要访问数据库时,先从连接池中取出一个可用的数据库连接:
public synchronized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 throws SQLException {
if (connectionPool.isEmpty()) {
// wait until a connection is available in the pool or throw an exception after a timeout period
try {
this.wait(3000); // sleep for 3 seconds before trying again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
return getConnection(); // recursively call to check if there's still no connection available
} else {
Connection conn = connectionPool.poll(); // remove and return the first element of the queue
System.out.println("Got connection from pool: " + conn);
return conn;
}
}
这里采用了“同步锁”的方式来保证线程间的原子性。每当需要获取连接时,先检查是否有空闲连接。如果没有,则线程等待一段时间,然后重新检查。如果还是没有,则抛出异常。否则,将第一个连接(队首元素)从队列中移除并返回。
如果当前没有可用的连接,则等待一段时间(如3秒钟),然后尝试再次从连接池中取出连接。由于这里采用的是“同步锁”,所以在这里不需要做额外的操作。
如果还是没有可用的连接,则抛出SQLException。此处不需要做任何操作,因为如果连接池中没有可用的连接,线程一定会一直等到超时才抛出异常。
使用数据库连接。通过数据库连接执行SQL语句或其他数据库操作命令。这里不需要做任何操作,因为在“连接池”里获取到的连接实际上就是数据库的链接对象。
将连接归还给连接池。当线程(或进程)使用完连接后,将连接返回到连接池中:
public void releaseConnection(Connection conn) {
if (!conn.isClosed()) {
boolean released = false;
while (!released &&!connectionPool.contains(conn)) {
int size = connectionPool.size();
if (size < MAX_CONNECTIONS) {
// add the connection back into the pool as long as it does not exceed the maximum limit
connectionPool.offer(conn);
System.out.println("Released connection to pool: " + conn);
released = true;
} else {
// close the connection since we have reached the maximum number of connections allowed in the pool
try {
conn.close();
released = true;
System.out.println("Closed connection: " + conn);
} catch (SQL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
这里采用的是“轮询策略”。每当线程(或进程)释放连接,判断连接是否已经关闭。如果没有关闭,则将连接添加到队列末尾,表示连接可用;否则,关闭连接。这里之所以采用“轮询”的方式,是因为在释放连接时,可能当前池中的连接已经超过最大限制,因此需要先关闭部分连接。
如果池中的连接个数超过最大限制,则关闭连接;否则,将连接放回池中。这里之所以采用“关闭”的方式,是因为当前连接不可用(尚未初始化、错误状态等),关闭后又可以让其他线程继续使用。
- 关闭连接池。关闭连接池中所有连接,释放资源:
public void shutdown() {
Iterator<Connection> iter = connectionPool.iterator();
while (iter.hasNext()) {
Connection conn = iter.next();
try {
conn.close();
System.out.println("Closed connection: " + conn);
} catch (SQL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connectionPool.clear();
}
这里采用的是“迭代器”的方式。遍历连接池中的所有连接,关闭它们并清空连接池。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以MySQL数据库为例,展示如何实现数据库连接池。
MySQL数据库连接池配置
配置文件
假设数据库连接池的配置文件名为dbcpconfig.properties
,内容如下:
driverClassName=com.mysql.jdbc.Driver
url=jdbc:mysql://localhost:3306/test?useSSL=false&allowPublicKeyRetrieval=true
username=root
password=<PASSWORD>
initialSize=10 # 初始化连接数量
maxActive=10 # 最大活动连接数量
maxIdle=10 # 最大空闲连接数量
minIdle=1 # 最小空闲连接数量
validationQuery=SELECT 1 FROM DUAL # 测试连接是否有效的SQL语句
timeBetweenEvictionRunsMillis=30000 # 检测连接是否有效的时间间隔(毫秒)
minEvictableIdleTimeMillis=600000 # 在连接池中保持连接的最短时间(毫秒)
removeAbandoned=true # 是否开启移除异常连接的功能
removeAbandonedTimeout=300 # 移除异常连接的超时时间(秒)
logAbandoned=true # 是否记录移除的异常连接信息
这里配置了连接数据库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驱动名称、URL、用户名和密码,还配置了连接池的初始大小、最大活跃数量、最大空闲数量、最小空闲数量、验证连接是否有效的SQL语句等。
读取配置文件
读取配置文件的代码如下:
Properties props = new Properties();
try (InputStream inStream = getClass().getResourceAsStream("/" + CONFIG_FILE)) {
props.load(inStream);
} catch (IOException ex) {
LOGGER.error("Error reading properties file", ex);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Cannot load configuration");
}
String driverClassName = props.getProperty("driverClassName");
String url = props.getProperty("url");
String username = props.getProperty("username");
String password = props.getProperty("password");
int initialSize = Integer.parseInt(props.getProperty("initialSize"));
int maxActive = Integer.parseInt(props.getProperty("maxActive"));
int maxIdle = Integer.parseInt(props.getProperty("maxIdle"));
int minIdle = Integer.parseInt(props.getProperty("minIdle"));
String validationQuery = props.getProperty("validationQuery");
long timeBetweenEvictionRunsMillis = Long.parseLong(props.getProperty("timeBetweenEvictionRunsMillis"));
long minEvictableIdleTimeMillis = Long.parseLong(props.getProperty("minEvictableIdleTimeMillis"));
boolean removeAbandoned = Boolean.parseBoolean(props.getProperty("removeAbandoned"));
int removeAbandonedTimeout = Integer.parseInt(props.getProperty("removeAbandonedTimeout"));
boolean logAbandoned = Boolean.parseBoolean(props.getProperty("logAbandoned"));
// Configure DataSource object
dataSource = BasicDataSourceFactory.createDataSource(props);
这里首先创建一个Properties对象,然后加载配置文件。然后解析配置文件中的各项属性值,包括连接驱动名称、连接地址、用户名和密码、连接池的初始大小、最大活跃数量、最大空闲数量、最小空闲数量、验证连接是否有效的SQL语句等。然后使用BasicDataSourceFactory类的静态方法createDataSource()来构造一个BasicDataSource对象,并将配置文件中的信息传递给它,得到一个数据源。
获取数据库连接
try (Connection conn = dataSource.getConnection()) {
Statement stmt = conn.createStatement();
ResultSet rs = stmt.executeQuery("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id = 1");
... // process result set here
rs.close();
stmt.close();
} catch (SQLException ex) {
LOGGER.error("Error getting connection or executing query", ex);
}
这里首先通过数据源获取一个数据库连接,然后执行SQL语句或其他数据库操作命令。然后处理结果集,最后关闭连接、Statement、ResultSet。
归还数据库连接
dataSource.releaseConnection(conn);
这里调用数据源的releaseConnection()方法,将数据库连接返还给连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