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架构师必知必会系列:AI在环境保护的应用

发布于:2023-10-25 ⋅ 阅读:(107) ⋅ 点赞:(0)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背景介绍

随着人们日益关注环境污染问题、生活压力增加、资源浪费问题等诸多实际问题,近年来关于环境的讨论不断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仍然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环境问题一直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许多国家也频繁受到类似问题的困扰。同时,环境卫生领域也十分复杂,各个行业、各个角落都存在各种噪声、污染物、空气污染等问题。因此,如何将环境问题有效解决成为日益紧迫的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涌现出的大量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及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相关研究带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方法在图像处理、视频分析、文本理解、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其中,在环境保护领域,深度学习已经逐渐发挥其作用。由于深度学习的普遍适应性和无监督学习的特性,使得在复杂环境中进行目标检测、异常检测、语义分割等任务变得更加容易。

但是,由于环境保护领域知识、数据规模和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所以确实存在很多的局限性。比如,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标注数据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在低资源条件下,环境检测模型往往不能够很好地从海量的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此外,环境保护问题还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天气变化、突发事件、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等。这些不确定性要求环境检测模型能够具有鲁棒性和实时性。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领域的AI的发展呈现出前景并得到重视,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本文将围绕AI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

2.核心概念与联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联系。什么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集。它利用多层神经网络来完成复杂的任务,而非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有限集合的统计模型。深度学习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 一是特征提取器(Feature Extractor),即用神经网络从输入样本中学习抽象特征,这一过程通常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或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
  • 二是分类器(Classifier),即用神经网络来完成特定任务,如图片识别、文本分类等。典型的分类器可以是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也可以是卷积神经网络(CNN)。

深度学习是一种端到端训练方法,也就是说,整个系统既包括特征提取器也包括分类器。也就是说,深度学习直接通过学习特征、优化参数,不需要手工设计特征工程或者超参数调整。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由多个节点组成的网络结构。每个节点接收输入信号,根据一定规则进行计算,然后传递输出信号给其他节点。每一个节点都会存储一定的信息,当该节点的输入发生变化时,它的输出会随之改变。这个信息可以是输入信号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来自于其他节点的输出。

卷积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是深度学习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可以帮助我们自动识别图像中的对象,并进行分类。CNN中的卷积层用于提取图像中的空间特征;池化层用于降低过拟合;全连接层用于分类。

循环神经网络

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是深度学习的另一种类型。它可以用来处理序列数据,如文本、音频、视频。它具有记忆功能,可以捕捉之前出现的信息。RNN通常由循环层(LSTM 或 GRU)和输出层构成。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对象检测算法(Object Detection Algorithm)

物体检测(Object Detection)是指识别、定位、分类和跟踪视频或图像中的物体,属于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物体检测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单阶段算法(Single Stage Detectors)和两阶段算法(Two-Stage Detectors)。

Single Stage Detectors

单阶段检测器是指直接对输入图像进行预测,并且只输出物体的位置、大小、类别等基本属性。由于模型只有一次前向传播,所以速度快,但准确率较低。比如,YOLOv3 使用 Darknet-53 作为主干网络,将输出特征图上的每个像素区域视作一个独立的检测框,再通过 NMS 将重复检测框筛选掉,最终输出检测结果。

Darknet-53 是 YOLOv3 的主干网络,它是一种高效、轻量级的神经网络。 Darknet-53 有 52 层,采用堆叠的结构,包括五个卷积层、三个最大池化层和六个全连接层。Darknet-53 提供了两种不同尺度的特征图:步幅为 32x32 的用于预测小物体、步幅为 16x16 的用于预测大物体。

YOLOv3 模型使用 SPP 和 PANet 辅助边界框回归,进一步提升模型的准确率。SPP 辅助边界框回归可将输入图像划分为不同尺度的子窗口,利用这些子窗口分别预测边界框。PANet 对边界框坐标进行改善,提升检测性能。

SPP: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将输入图像划分为不同尺度的子窗口,不同子窗口内的特征提取出来后,SPP 把这些特征池化并拼接起来,得到全局特征表示。可以减少参数数量和计算量。

PANet: Position Attention is not Explanation (Partially) Learned from External Information (PAIL-PANet) 认为,网络应该注意到图像的整体分布,而不是每个区域的局部分布。作者通过位置编码(Position Encoding)引入注意力机制,将网络的注意力分配到图像的不同位置,并从多尺度的特征中聚合信息,增强特征的全局性质。

Two-Stage Detectors

两阶段检测器是指先对输入图像进行第一轮检测,并输出候选区域,再对候选区域进行第二轮检测,进一步精细化检测结果。两阶段检测器通过几个关键步骤来完成这一工作:生成候选区域(Region Proposal Generators)、消除冗余候选区域(Region Pruners)、对候选区域进行分类(Classification Layers)、对检测结果进行回归(Bounding Box Regression Layers)。典型的两阶段检测器是 R-CNN 和 Fast R-CNN。

R-CNN 首先对输入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边界框预测,得到多个候选区域。然后,再对每个候选区域进行分类和回归,进一步完善检测结果。 R-CNN 中的候选区域生成方法一般是 Selective Search 或者 Edgeboxes。

Fast R-CNN 使用一个共享卷积特征提取网络来产生候选区域,然后再进行分类和回归。它将候选区域裁剪成固定尺寸,减少计算量。然而,Fast R-CNN 需要额外的训练,因为它没有利用到 RPN 的预训练权重。

Faster R-CNN 不再重新对整个图像进行特征提取,而是仅仅对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快速特征提取。它在边界框预测和分类层之间引入了一个候选区域生成网络来提升检测性能。 Faster R-CNN 的候选区域生成器可以是 Selective Search、Edgeboxes、RPN、Proposal Layer 或 Anchor Free 检测器。

YOLOv3 也是一种两阶段检测器。它首先使用 SPP 策略将输入图像划分为不同尺度的子窗口,得到多个预测边界框。然后,再对这些边界框进行分类和回归,进一步精细化检测结果。 YOLOv3 的候选区域生成器是 YOLOv3。

异常检测算法(Anomaly Detection Algorithm)

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是一种监控时间序列数据的预警方法,即发现不符合正常分布的模式或者行为。传统的异常检测算法可以分为两类:基于密度的方法和基于距离的方法。

Based on Density Method

基于密度的方法是将异常检测看做密度估计的推广。如极值滑动窗口(Extreme Value Smoothing Window)方法。

极值滑动窗口方法假设数据分布服从高斯分布,即每一点的密度由它周围的点的密度决定的。通过滑动窗口的大小可以控制密度估计的范围,增大范围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但极值滑动窗口方法无法考虑到数据真正的分布形态,且无法处理数据的多维性。

Based on Distance Method

基于距离的方法通常比较简单,即比较每个样本与平均值的差距。因此,该方法对于异常值敏感,但缺乏鲁棒性。如 Isolation Forest 方法。

Isolation Forest 方法是一种集成方法,它由一组基学习器组合而成。它通过随机选择的树桩数据点,建立若干棵树,以极端方式使得任何错误的数据样例都被分配到同一组。

分割算法(Segmentation Algorithm)

图像分割(Image Segmentation)是指将图像划分成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区域,使得每一区域只包含物体的显著特征,如边缘、色彩、纹理等。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分为基于传统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Traditional Methods

基于传统的方法是分割前期多以空间或者颜色等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如颜色直方图、阈值分割、边缘检测等,之后再用线性分类器、连通域等手段进行分割。这些传统方法往往需要人工设计特征工程,且无法适应多样性的环境。

Deep Learning based Method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来实现分割。它可以对图像的空间依赖性进行建模,并能够学习全局的上下文信息,因而对多样性环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典型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是 U-Net。U-Net 以 encoder-decoder 的结构进行分割,主要包含以下模块:

  1. 编码器:将图像金字塔分割成不同的尺度,再通过卷积和最大池化等操作对图像进行编码,使图像的全局信息得到充分利用。

  2. 解码器:将编码后的特征图映射到原始图像的尺寸上,从而实现精准的逆向分割。解码器由反卷积(Transpose Convolution)、上采样(Up-sampling)和补偿(Skip Connection)三个模块组成。

  3. 拓展连接(Expand Connection):为了防止生成图中出现孤立点,可以使用拓展连接来增强网络的容错能力。

U-Net 的分割准确率优于其他方法,且分割速度快,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对象检测算法

物体检测算法需要准备足够的训练数据,才能训练出高效且准确的模型。YOLOv3 在 COCO 数据集上进行训练,该数据集拥有超过 100K 个标记对象。我们可以通过 torchvision 库下载预训练模型或自己训练模型。

import torch

from torchvision.models.detection import fasterrcnn_resnet50_fpn
from torchvision.transforms import functional as TF
from PIL import Image

model = fasterrcnn_resnet50_fpn(pretrained=True).eval()

def detect(img):
    image = TF.to_tensor(Image.open(img)).unsqueeze(0)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 = model([image])[0]

        for i in range(len(output['labels'])):
            label = output['labels'][i].item()
            score = output['scores'][i].item()
            box = [round(coord.item(), 2) for coord in output['boxes'][i]]

            if label == 0 and score > 0.5:
                print("Label: {}, Score: {:.2f}, Box: {}".format(label, score, box))

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定义了一个函数 detect,接受图像路径作为输入,返回图像中所有检测到的物体的标签、置信度和位置。这里,我们使用了 fasterrcnn_resnet50_fpn 函数来加载预训练模型,并把模型设置为 eval 模式。然后,我们读取图像,通过 TF.to_tensor() 方法转为张量,并添加新的第 0 维作为批次维度,以满足模型的输入格式。最后,我们调用模型,获取输出字典,遍历字典中 'labels','scores' 和 'boxes' 键对应的张量,解析出相应的值。

异常检测算法

异常检测算法也可以用 sklearn 库来实现。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函数 anomaly_detect,接受时间序列数据作为输入,返回异常值索引列表。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IsolationForest

def anomaly_detect(ts):
    clf = IsolationForest(random_state=0).fit(ts.reshape(-1, 1))
    scores = clf.score_samples(ts.reshape(-1, 1))
    return np.where(scores < -1 * threshold)[0]

threshold = 0.5
anomalies = anomaly_detect(time_series) # example usage

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定义了一个函数 anomaly_detect,传入时间序列数据。首先,我们创建一个 IsolationForest 分类器,并拟合数据。然后,我们对数据进行评分,返回每条数据对应的分数。最后,我们根据阈值判断是否为异常值,并返回异常值索引列表。

分割算法

分割算法也可以用 PyTorch 框架来实现。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函数 segment,接受图像路径作为输入,返回分割结果图像。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def segment(img):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transforms.ToTensor()])

    img = cv2.imread(img, cv2.IMREAD_COLOR)
    img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RGB)

    x = transform(img).float().to(device)

    net = torch.hub.load('mateuszbuda/brain-segmentation-pytorch', 'unet',
                       in_channels=3, out_channels=1, init_features=32, pretrained=False)
    net = net.to(device)
    net.load_state_dict(torch.load('./saved_weights.pth'))
    net.eval()

    mask = net(x.unsqueeze(0))[0][0]>0.5

    res_mask = np.zeros((224, 224), dtype='uint8')
    res_mask[mask] = 255

    segm = cv2.resize(res_mask, (img.shape[1], img.shape[0]), interpolation=cv2.INTER_NEAREST)

    return cv2.cvtColor(segm, cv2.COLOR_GRAY2RGB)

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定义了一个函数 segment,读取图像文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将图像转换为张量并放入 GPU 中。然后,我们调用 unet 函数加载预训练模型,并把模型设置为 eval 模式。最后,我们调用模型进行分割,得到分割结果,将分割结果缩放到与原图像相同大小,并转换为 RGB 格式,返回。

本文含有隐藏内容,请 开通VIP 后查看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