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简介
数年以来,逐次逼近型ADC一直是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依靠。近期设计改良使这类ADC 的采样频率扩展至兆赫领域且分辨率为18位。ADI公司的PulSAR®系列SAR ADC采用内部 开关电容技术和自动校准,以CMOS工艺实现18位、2 MSPS性能(AD7641),而无需进行昂 贵的薄膜激光调整。在16位级别,AD7625(6 MSPS)和AD7626(10 MSPS)还代表着突破性的 技术。 基本逐次逼近型ADC如图1所示。该器件根据命令执行转换。为了处理交流信号,SAR ADC必须具有输入采样保持(SHA)功能来实现在转换周期期间保持信号不变。
CONVERT START命令置位时,采样保持(SHA)电路置于保持模式,而内部DAC设为中间 电平。比较器确定SHA输出是大于还是小于DAC输出,并将结果(位1,转换的最高有效 位)存储在逐次逼近型寄存器(SAR)中。然后,DAC被设为¼量程或¾量程(取决于位1的 值),而比较器则确定转换的位2。结果同样存储在寄存器中,而该过程继续进行,直到确 定所有位的值为止。当所有位均完成设置、测试并根据需要复位之后,SAR的内容即对应 于模拟输入的值,而转换到此完成。这些位“测试”构成串行输出版SAR型ADC的基础。注 意,首字母缩写词"SAR"实际上代表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Register(逐次逼近型寄存器), 即控制转换过程的逻辑模块,但人们普遍将其视作该架构本身的缩写。
SAR ADC时序
典型SAR ADC的基本时序图如图2所示。转换结束通常是通过转换结束(EOC)、数据就绪 (DRDY)或繁忙信号(实际上,空闲信号表示转换结束)来表示。对于不同的SAR ADC,此 信号的极性和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同的。在转换间隔开始时,信号变为 高电平(或低电平)并保持该状态,直到转换完成为止,然后信号变为低电平(或高电平)。 下降沿通常表示有效的输出数据,但应当仔细查看数据手册;有些ADC中可能需要额外延 迟,输出数据才有效。
N位转换分N步进行。因此,16位转换器的转换时间是8位转换器的两倍,这看起来是非常 浅显的道理,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在8位转换器中,DAC必须建立至8位精度,然后才会做 出位判断,而在16位转换器中则必须建立至16位精度,而这需要更长时间。在实际操作 中,8位逐次逼近型ADC在数纳秒内即可完成转换,而16位逐次逼近型ADC则通常需要数 微妙。 虽然存在一些变化,但大多数ADC的基本时序是类似的且相对直观。转换过程通常由置位 CONVERT START信号来启动。CONVST信号是趋负脉冲,其趋正边沿实际上启动转换。 内部采样保持(SHA)放大器在此边沿置于保持模式,并使用SAR算法来确定各个位。 CONVST的趋负边沿导致EOC或BUSY线路变为高电平。转换完成时,BUSY线路变为低电 平,表示转换过程已完成。大多数情况下,BUSY线路的下降沿可用于表示输出数据有效 并可用来选通输出数据并存入外部寄存器。不过,由于术语和设计上存在诸多变化,因此 使用特定ADC时应当仔细查阅相关数据手册。SAR ADC的重要特性之一是转换时间结束 时,即可获得对应于采样时钟边沿的数据,而没有“流水线”延迟。这使得SAR ADC在“单 发”和多路复用应用中使用尤为简单。
SAR ADC历史展望
逐次逼近型(最初称为“反馈减损型”)ADC转换过程中使用的基本算法可以追溯到16世纪, 与某个数学谜团的解决相关,即通过最小序列的称量操作来确定未知重量(参考文献1)。 如上所述,该问题的目的是确定最少的称量次数,从而使用天平称量出1 lb到40 lb范围内 且为整数值的重量。1556年数学家Tartaglia提出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使用1 lb、2 lb、4 lb、 8 lb、16 lb和32 lb的称重序列。上述称重算法与现代逐次逼近型ADC中使用的算法完全相 同。(应注意,此种解决方案实际上可以测量最高63 lb的未知重量,而非问题中所述的40 lb。)该算法如图4所示,其中未知重量为45 lb。此处使用天平等比来演示该算法
总结
SAR ADC架构是一种完善、有效且易于理解的架构,非常适合现代细线CMOS工艺。该架 构没有“流水线”延迟,因此非常适合单发和多路复用数据采集应用。CMOS工艺允许添加 各种各样的数字功能,如自动通道时序控制和自动校准等。此外,许多SAR ADC拥有片上 温度传感器和基准电压源。虽然SAR ADC源自16世纪的数学谜团,但是其仍然是现代多通 道数据采集系统所青睐的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