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和低功耗边缘计算的发展,传统IPC(智能摄像头)行业开始向“智能化、低功耗、无线化”方向转型。尤其是在安防、智慧城市、户外监控、无网远程区域等场景,用户对“7×24小时全天候事件监控”、“超低功耗待机”、“无线部署”和“远程回传”的需求日益迫切。
在这一背景下,AOV技术逐步兴起,它们以低功耗、持续感知、智能触发等特点,成为智能摄像终端领域的关键演进方向。
尤其是2024年以来,随着芯片厂商相继推出支持 AOV 3.0 的新一代 SoC,搭配 Cat.1 模组形成的超低功耗无线视频解决方案,逐渐成为“无电无网”部署场景的主流形态。
AOV技术演进路线
AOV 最早采用 PIR(被动红外)触发实现低功耗休眠监测,但 PIR 本质上只能感知热量变化,存在误报/漏报、有效距离短、触发范围小等问题。
随着视觉芯片和 AI 算法的进步,AOV 从传统的“被动触发”进入“主动感知”阶段,并逐步向 AOV 3.0 演进:
- AOV 1.0:基于 PIR 触发 + 延迟录像方案,待机功耗较高(>100mW),录像存在断档,无法满足完整录像需求。
- AOV 2.0:采用 AI 图像传感器感知 + 低帧率录像(如 1fps)模式,降低了功耗,部分弥补录像断档问题。
- AOV 3.0:引入 AOA(Always-On Audio)技术,支持声音事件检测如狗叫、玻璃破碎等,实现“音触发视频”,系统功耗低至 1~40mW,响应速度更快,画面连续性增强。
- AOR(Always-On Record):将 AOV 和 AOA 进一步融合,1秒5帧视频+音频采集,实现近实时监控体验,适配更复杂的实际应用。
AOV 与 AOA 的结合,代表着从单一感知维度向多模态智能感知发展的重要趋势。
Cat.1蜂窝模组的融合价值
Cat.1 模组是一种基于 4G 网络的低功耗通信模组,相较于 Cat.4(主流高清视频传输)和 NB-IoT(仅支持小数据量通信),Cat.1 模组兼具:
- 低功耗:支持 PSM 和 eDRX,可降低摄像头系统整体功耗;
- 中等速率:支持上传图片/短视频/语音事件,足以满足边缘事件视频上传;
- VoLTE 语音支持:可支持音频回传/远程对讲;
- 网络成熟:全国 4G 网络覆盖,部署便捷,无需重新建设。
在 摄像头中,Cat.1 模组可以扮演“通信感知中枢”的角色,实现全天候监控、快速上传与远程回传的能力,形成完整的低功耗感知通信闭环。
典型芯片与模组方案
多个厂商已围绕 AOV需求 场景推出专用芯片或通信模组,如瑞芯微的 RV1126B、国科微的 GK7206V1、安凯微的 KM01、联咏的 NT98568及九联科技的 Cat.1 模组UMA223-H(搭载海思新一代低功耗芯片Hi2131,更低功耗、更高链接稳定性)等。

这些方案通过低功耗图像识别、音视频触发机制、AI-ISP优化、太阳能供电、低功耗蜂窝模组接入等技术组合,全面推动摄像头部署的灵活性与智能性。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1. 感知模式多维融合:未来AOV可融合视频、音频、光照等多种传感器,实现更精确的事件识别。
2. 边缘AI判断与压缩协同:将AI分析下沉到设备端,减少上传数据量,提升效率。
3. 模组角色升级为智能节点:Cat.1 模组除通信外,还承担AI处理、状态识别等边缘中控功能。
4. 硬件集成与模块化演化:实现摄像、通信、电源一体化,简化部署。
5. 商业模式升级为服务订阅:监控服务将转向按需订阅,按事件、数据量计费。
AOV 技术的迭代发展正引领中国IPC行业从传统录像机时代跨入“AI驱动的智能监控”新时代。与此同时,Cat.1蜂窝模组作为最理想通信基础,正为边缘设备赋能,为安防、能源、工业、农业等多个行业场景提供新的可能性。随着芯片、算法、通信、能源多层创新的共同推进,AOV+Cat.1 解决方案将在全球物联网低功耗智能感知市场持续释放巨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