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肥光源的发展经历看国内科研单位的门户之见

发布于:2022-10-13 ⋅ 阅读:(353) ⋅ 点赞:(0)

因为合肥光源写过这么两篇文:

合肥光源发展历程一言难尽,80年代立项后要建的过程中差点就被中央某领导的一句话砍掉,后来老一辈的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奔走力争,终于能建起来。

科研工作者无权无势,要做的事往往凭着一腔热血和持之以恒的坚持使得国家的科技不断提升,在权力面前往往是卑微的,一个大院士在掌管预算审批权力的小科长、处长之类的各种长面前都是低三下四的说话。

上面这两句话就被我说的极其不恭,后面的话也许会更让人讨厌。

官场的官僚作风和长官意志如果带入到科研领域将会是更加可恨的事,我处于实验室最底层,和高层没有接触,只凭自己的耳闻目染乱说一气,冒犯了谁,得罪了谁也无所谓,只希望被冒犯的大人物不要带入的对我科有所龃龉和打压。

只提来到实验室二十多年中的一两件事吧,先说一下实验室最近一次的重大维修改造过程。

那还是在2010~2015年间左右,机器原来是200MeV的直线加速器,储存环800MeV能量的电子束,运行期间注入后需要在环里慢加速到800MeV后运行,一天要注入2、3次,每次环大厅要清场。

重大维修改造说是改造,实际上是除了房子不扒掉,其他所有的设备、缆线全部拆掉,最后是全新的机器,记得是2012年5.1期间开始拆除老机器,之后全新的机器开始安装,从2014年1月元旦放假后就开始调试,中间的空档期差不多一年多。

改造后,应该说全新的机器后来运行的质量和用户体验有质的飞跃:直线800MeV电子束满能量注入储存环不需要慢加速,储存环流强在395~400mA之间运行,每10分钟左右掉到395mA以下时自动注入几次到400mA,整个连续14天的运行周期不需要清场,用户在环里对注入过程无感。

储存环的参数针对800MeV能量调到最优,直线的大功率源也仅在注入触发时有高功率馈入加速管加速电子束,平常都是待机状态,这样的没有从200MeV到800MeV的慢加速过程中环上设备参数要动态的适应这么大范围的高要求,使得机器运行质量突飞猛进,达到国际同类甚至最优秀的3代光源的运行可靠性。

可是当时的改造,两部分总体:直线加速器总体和储存环总体,直线加速器的差不多6000万左右的建设经费,是科大自己掏腰包出的钱,没有从国家经费拿钱,还要偷偷摸摸的藏着,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专家评审的意见:直线加速器不需要改造,只改造储存环就好了!

实验室的领导层以及校领导为机器运行长远考虑,最后决定直线改造的经费由学校来出,而且在操作时,以及后期专家的论证评审时,这部分都是藏着掖着很窝囊的状态,生怕专家们挑毛病而影响储存环的部分。

现在实验室又面临着先进光源的建设,实验室虽然又添了一位新科院士,即使在新老配合两位院士的带领下,依然为了新光源的建设顺利开展而孜孜以求,生怕出差错,并针对专家组的意见谨小慎微。

我这类最卑微底层的技术工很幸运的能参与到国家这样的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在众多为了共同科学目标努力的技术大神们的带领下,能出自己的微力,实际上本不该造次的写这么一篇文,可是看到下面的两张图的对比,心里冒火的感觉:

直线和环开始的结构图

 

 经过专家评审意见的结构图

经过专家评审意见的结构图

各位非专家应该也能看出经过专家评审后的结构图,直线加速器的延长线几乎和储存环主体建筑重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动呢?专家组的意见:不需要那么长的输运线!

外人也许觉得这个理由很正当,没什么毛病,不过我因为还算行内的人员,还是直接点破吧,如果被我冒犯指斥的大佬觉得被我冤枉,欢迎指出来:

国内上海FEL现在有软线、硬线做的最好,并且高重频专用线,国内没有竞争对手。

对于国内其他单位,即使有些做FEL的装置,都是小规模的探索性研究,对上海构不成竞争和威胁。

可是上海的某院士,从合肥光源的重大维修改造起,就以专家组的意见对合肥光源的发展有这类看着很正当的限制。

现在这样的输运线缩短,已经很难再为后期的直线延申了,更不可能再有FEL发展的苗头。

而实验室确实有在FEL探索的想法,并且电子枪有光阴极和热阴极的两套规划。

即使不缩短输运线,后期可以发展FEL技术,也只仅会限于探索,为储存环服务的直线加速器也不会成为FEL为工作重心的装置,和上海并不会构成竞争关系。

而直线加速器除了做FEL,还可以利用起来做核物理实验,可是国内核物理实验探测器标定的现状从上截图可窥一斑,很多时候还需要到国外去,美西现在对中国的高技术封锁,更不可能做很多精细的工作。核物理领域很多的精细工作和美国差距巨大,从高端的中子探测器以及有些探测器只能大规模依赖进口就窥一斑,这些都是和国内缺少更大范围的粒子源而囿于发展有关。

针对电子源,截图提到的最高的1GeV的应该是高能所的,也许就是目前国内最高能量能用做核物理实验的源了,即使北京新光源、上海光源储存环更高的能量,也没有能可用作核物理实验的更高能电子源,因为他们采用的是低能直线加速器经过booster加速注入储存环的技术,booster的束流只能专用于储存环的注入,更不可能利用起来做核物理实验。

据说专家组也质疑过为什么合肥新光源不像北京上海那样采用booster方案,不知道领导们怎么应对的,我自己的想法:

  1. 直线加速器加速管方案我们完全自主很成熟,并且注入时才需要有高功率馈入,如果以后多极铁采用永磁铁方案的话,对常年运行非常的节省能源,很环保;
  2. 而booster方案,低能直线(一般几百MeV)的束流要在booster环中快速(1秒以内)加速到几个GeV(北京是6GeV,上海是3.5GeV),每次这样快速的升能都是booster环所有磁铁快速的储能和放能的过程,极其的耗能。

不知道北京采用booster方案是否也是因为上海的原因,而放弃了满能量6GeV电子束的方案,同时也放弃了6GeV高能电子束可用作核物理实验的规划,而专门针对核物理建造这么高能的直线加速器是非常浪费的。

本单位的大佬,对实验室远期的发展有更好的憧憬,真没必要为了怕得罪专家组而藏着掖着,直接告诉说输运线不能缩短,以后我们也要发展FEL技术、探索更极限的FEL理论,更要为以后的核物理大厅预留空间,如果以我们不能做FEL和其他的规划非要缩短和压缩预算,完全可以硬怼回去。

对于底层的小屁民,针对院士级大佬这样的出言不恭,实在是该打,对于能严格评审各大装置的专家组们,也不应该有以上的微词。但是针对大佬因为自己的门户之间,而这样无端的限制兄弟单位未来的发展,就开始慢慢地变成了学阀,我想即使我这类耳闻目染的最底层技术工,也可以发泄发泄内心的不满吧。

以上言辞纯是个人想法,冒犯得罪者估计众多,但愿路过的能从中发现有道理的地方,别揪着我胡说的漏洞不放。

本文含有隐藏内容,请 开通VIP 后查看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