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有潜力发挥作用?

发布于:2023-09-22 ⋅ 阅读:(100) ⋅ 点赞:(0)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种基于计算、模仿、自我学习的科学研究领域,它运用计算机、数据分析、人类智慧等多种方式解决某些复杂问题或智能化的场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传感网技术等不断取得进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也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之一。以下我们将结合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有潜力发挥作用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阐述人工智能发展的动向。

2. 发展历程

2.1 AI时代初期

1956年 - 哥德尔、艾舍尔-马叶斯

  • “人机共赢”
  • 哥德尔(Godel)提出了著名的“可计算性理论”,认为任何真实世界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算法的组合来解决,“可计算问题”包括“图灵测试”、“康托尔分割”等,“人机共赢”就是指人工智能能够胜任与真实世界紧密相关的一些任务。他的“可计算性理论”奠定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对之后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 艾舍尔-马叶斯(Einstein-Margolis-Pierce,EM-P)和其后人通过观察和记录人类的行为,提出了著名的“科学计算理论”,称为“阿兰·图灵悖论”。“图灵悖论”是现代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人工智能真正进入到实际应用的阶段。
  • 1956年哥德尔、艾舍尔-马叶斯的论文《Can machines think?》首次对计算机发表了质疑,此后数十年间,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状态,直到近几年才有重大突破。

1970年 - 李约瑟、戴明、塞缪尔·亨廷顿、詹姆斯·格雷戈、皮特·维纳斯、约翰·麦卡锡

  • “多样性是成功的关键”
  • 塞缪尔·亨廷顿(Seymour Pitt)在1970年发明了“图灵测试”方法,他认为计算机无法区分人的意识和思维,只能判断出一些特殊输入是否可以被解释为人类语言。为了让计算机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能力,亨廷顿提出了一个“亚里士多德悖论”,即存在着多个不同但等价的逻辑系统,无法准确定义它们之间的差别。
  • 麦卡锡和卡尔·皮茨一起提出“多样性的退化效应”理论,认为当一个系统遇到新情况时,会从多个不同的可能结果中选取最优的解决方案。这种现象被称为“强烈的多样性选择症”,是现代人工智能面临的一个难题。
  • 在这段时间内,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吉姆·范康威(Jim Carew),他建议给计算机编程以“实践能力”。

1976年 - 汤姆·哈low、沃森·艾伦·库恩、达莱娅·瓦拉蒂、詹姆斯·汉斯

  • “机器智能的理想”
  • 汤姆·哈low(Tom Holland)提出了“机器人通用命令协议”,“通用命令协议”是一个语言的集合,由机器人所支持的指令构成。“通用命令协议”的概念及其影响,推动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方向。
  • 机器人学的两位主要奠基者——达莱娅·瓦拉蒂(Dorothy Vallabhani)和沃森·艾伦·库恩(Winston Churchill)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们的理想是实现完全的自主机器人。然而,这项理想最终没有实现。
  • 两位科学家一起提出了“软弱性终止”理论,表示过去的技术革命导致了人类进步的停止,这使得人工智能目前面临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2.2 计算机技术出现蓬勃发展

1980年 - IBM的Cognitive Science Laboratory

  • “智能机器的基石”
  • 在1980年,IBM开发出了“通用问题求解器(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软件,这是一种用于管理复杂问题的自动化系统。
  • GPS能够处理复杂的决策任务,并通过分析并评估复杂的问题,利用大量的专家知识自动地解决这些问题。

1982年 - 深蓝公司的深蓝系统

  • “走入大数据时代”
  • 深蓝系统(Deep Blue System,DBS)是美国国际象棋大师纳什博格·皮查伊(Nassi Chinchilla)在1982年开发出的下棋智能程序。它采用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算法,能够在无限的游戏中取得超过人类的水平。
  • DBS击败了国际象棋顶尖世界冠军约翰·霍普金斯州立大学的围棋世界冠军李文奇。不过,由于技术限制,DBS只局限于中国象棋,并且它的胜率也不如人类。

1986年 - DARPA的J.J.P.摩根士丹利计划

  • “大规模智能”
  • J.J.P.摩根士丹利计划(U.S.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的目标是开发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机器人”,目的是克服当时的计算机硬件性能限制,建立分布式的人工智能网络。
  • DARPA首席执行官埃姆斯·霍华德(Ernst Hoffman)提出了“图灵机”概念,即机器人只能按照图灵测试中的标准进行逻辑运算,不能思考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机器人被称为“图灵机器人”。

1988年 - Microsoft的Project Acoustics

  • “声音识别和理解”
  • Project Acoustics是微软公司在1988年推出的语音识别和理解系统,可以理解用户的语音命令,并转换为文字指令或者命令参数。
  • Project Acoustics采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EM)作为语音识别的算法,可以准确识别出大量的声音特征。

1991年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Yann LeCun团队

  • “人工神经网络”
  • Yann LeCun团队在1991年提出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的概念,它是一种深层学习算法,可以有效地训练模型来处理图像、文本、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据。
  • CNNs通常包含多个卷积层和池化层,并且每层的特征图之间都存在共享的连接关系。因此,CNNs在图像、文本、视频等多种类型数据的分类上都有着卓越的效果。

2.3 人工智能系统发展壮大

1997年 - AlphaGo

  • “围棋机器人”
  • AlphaGo是美国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蒙特卡洛·斯坦纳瓦德(Montezuma Santana)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五子棋人工智能模型。它的出现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新纪元。
  • AlphaGo通过自对弈的方式训练模型,对弈双方均采用神经网络模型,模型之间互相竞争,并通过合作提升胜率。它的胜率在2016年达到了世界第一。

2001年 - Google的DeepMind团队

  • “强化学习”
  • DeepMind团队的研究人员在2001年提出了“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RL)的概念。RL的特点是通过与环境交互获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整策略,以达到目标。
  • DeepMind团队的研究人员在不同游戏领域都获得了惊喜。例如,通过RL训练出的AlphaGo在扑克牌游戏中击败了人类顶尖水平。

2006年 - IBM Watson

  • “虚拟助手”
  • IBM Watson是一款基于云端服务的智能个人助手。它可以帮助用户完成各种事务,包括发送邮件、打电话、查询天气、播放音乐等。
  • Watson使用了深度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并通过持续的学习来改善自身的性能。

2012年 - Apple Siri

  • “语音助手”
  • Apple Siri是一款高度集成的语音助手。它可以在沉浸式环境下运行,使用语音命令来控制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设备,同时也可以接收语音信息并作出响应。
  • 除Siri外,Apple还推出了HomePod、AirPods等配备语音识别功能的无线耳机产品。

2014年 - Facebook的深度学习网络

  • “图像识别”
  • Facebook的深度学习网络(Inception Network)可以在无监督、有监督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图像识别。它将卷积神经网络(ConvNets)和循环神经网络(RNNs)技术应用到图像识别领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Inception网络是Facebook首个开源项目,也是其人脸识别、图像搜索和视觉问答等应用的基础。

2015年 - 谷歌的TensorFlow

  • “深度学习框架”
  • TensorFlow是谷歌于2015年开源的深度学习框架。它提供了创建、训练和部署深度学习模型的接口,能兼容多种语言、平台、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
  • 谷歌的TensorFlow已经成为深度学习领域的事实标准。

2.4 人工智能进入产业化

2016年 - Apple的Siri和Alexa

  • “无人驾驶汽车”
  • Apple推出了两个新品牌——Siri和Alexa,带来了一系列的消费级新技术,帮助客户更好地与智能手机交流。
  • 这两个产品分别由苹果公司和亚马逊公司研发,并于今年第三季度推出。其中,Siri可以在苹果设备上运行,Alexa则通过Amazon Echo Dot或其他语音设备访问。

2017年 - Amazon Alexa、Apple HomePod等产品

  • “机器学习技术”
  •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进入到各个行业的商业应用中,这些应用的功能范围从简单到复杂,涉及范围从零售到医疗保健。
  • 从Alexa的语音助手到苹果HomePod的语音助手,到谷歌的搜索引擎机器人,再到百度的图像识别技术,都在向人工智能技术迈进。

3 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

  • 通过拓展现有的计算机技术,使计算机具备更强大的处理能力,并借助人工智能的思想,设计出具有更高智能的计算机系统。
  • 探索智能体的形态,尝试构建具有更高智能的智能体,使其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智能化任务。
  • 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以便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作为一项前沿的科学技术领域,正迅速发展和演进。在过去几十年里,人工智能取得了许多突破,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继续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强化学习是一种通过试错和反馈的方式来让机器学习的方法。未来,强化学习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帮助机器在特定环境中学习和适应。强化学习在自动驾驶、机器人控制和游戏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更广泛的应用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数据量的增加,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未来,深度学习将继续发展,改进网络结构和训练算法,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3.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简称NLP):NLP是研究人类语言与计算机之间交互的一门学科。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NLP取得了许多突破,包括机器翻译、情感分析和智能对话系统等。未来,NLP将继续关注语义理解、语义生成和多语言处理等问题,努力实现更加智能和自然的人机交互。

  4. 自主机器人(Autonomous Robotics):自主机器人是指能够独立地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任务的机器人。未来,自主机器人将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自主机器人的发展将涉及感知技术、路径规划、决策算法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无人驾驶、物流仓储和服务机器人等。

  5.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知识图谱是一种将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知识进行建模和组织的方法。未来,知识图谱将在人工智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图谱可以帮助机器理解和推理知识,提高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它在智能搜索、智能助手和智能推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6. 隐私和伦理问题(Privacy and Ethics):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隐私和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更多关注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正性和机器人伦理等方面。研究人员和决策者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社会伦理和法律要求。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包括强化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自主机器人、知识图谱以及隐私和伦理问题。这些方向将推动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带来更加智能和自主的机器系统,同时也需要关注隐私和伦理问题,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社会价值和伦理规范相匹配。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